2018-08-16
提升軟硬件 達至真宜居
昨文由港人生育率,談到「我們要帶孩子來到一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年輕夫婦普遍會顧慮到的問題。生活與成長的空間、教育,甚至社會氣氛,都會令不少夫婦對養育下一代望而卻步,但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今年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香港卻躋身亞洲三甲。
香港今年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由去年的第45位,躍升10位至第35位,躋身全球首10名,而在亞洲也僅次於大阪和東京。最新「宜居」城市排名是根據全球140個城市的穩定性、醫療衞生、文化和環境、教育及基礎設施等5項標準釐定。香港今年排名可追回落後,是因為佔領行動可能引發社會動盪的憂慮釋除,故排名便超前。
原來,香港於2012年在同一機構的點評中,也曾榮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當時令不少港人均感莫名其妙。香港有多「宜居」,大家心照不宣︰居住及生活的空間狹小、交通擠塞、空氣污染……再數,就是生活費用高昂、教育制度一塌糊塗、劏房、生活壓力大、公私營機構醜聞和事故多籮籮……總之強差人意,但同一個城市,用以上5項標準評估,香港竟比全球其他105個城市優越,港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外人似乎特別看重穩定性,對慣於生活在社會治安良好、秩序井然的港人來說,可能較難理解,例如旺角暴動,對比外國的騷亂動輒死傷數十百人計,是小巫見大巫。
雖然香港獲評為全球首四分一批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但我們希望她可以更進一級,成為「怡居」城市——一個讓人會樂意居住於其中的城市。在以上的標準中,筆者較關注香港醫療衞生的情況,尤其是公營醫療系統的效率及其服務能否進一步提升?醫療事故能否減至更少?而在環球醫療通脹的情況下,政府能否繼續為市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醫療服務,同時又要確保不會有人「有病無錢醫」?這些都將是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
從「宜居」臻至「怡居」,香港除了要認真改善居住環境、基建等硬條件之外,還要更重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軟發展;增強港人歸屬感之餘,也要廣納各類人才、吸引人才,以維持甚至提升今時香港在各方面的水平。即使是低技術工種如海外家庭傭工,中產家庭恐怕難以想像,今時香港一旦沒有了這幾十萬名「姐姐」幫忙,他們的生活將變得怎樣,何況是其他專才?
「香港是我家,怎捨得失去它?」它獲評為「宜居」城市,大家更應努力維持,進一步令她變身成「怡居」。當面對挑戰,港人更應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自信與堅持。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