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4
肥了庫房 苦了市民(工黨 李卓人)
財爺將於下月一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坊間估計今年盈餘將連續第二年高達700億,面對庫房水浸,相信政府屆時又會再次提出一次性派糖措施。財爺現時最關心的,或許是如何避免重蹈去年派糖派出禍的覆轍,但我認為政府最需要處理的,是如何理順香港的公共財政:為甚麼「一次性」的退稅和免差餉措施,會變成每年財政預算的指定動作?為甚麼庫房連年錄得巨額盈餘,政府卻說沒有餘錢改善教育、醫療、安老等社會服務?
先跟政府算一算賬:
連續7年錄得財政盈餘:2004 至 05年度起的七個財政年度,庫房每年均錄得財政盈餘,累積盈餘超過3,200億元,是2010至 11年度政府經常開支的1.4倍;
政府收支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政府收支差距不斷擴大:從經營收入及經常開支,佔生產總值百分比的5年移動平均數可見,政府收支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經常開支佔生產總值百分比,由2000至04年度的15.1%下降至2007至11年度的12.9%,而同期經營收入佔生產總值百分比,則由13.1%上升至16.6%,香港可能已出現結構性盈餘;
政府每年抽走生產總值1%:以更長時間分析,自1997至98年度起的15個財政年度,政府收入總額佔生產總值為18.7%,同期政府開支總額佔生產總值為17.6%,兩者相差1.0%;香港大部分財政儲備用來購買美債,換言之,特區政府變相以市民的錢支付美國政府的開支。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可能有結構性盈餘,並不是因為政府抽多了市民和企業的稅款。1991 至 97年,薪俸稅佔上年度僱員報酬是5.8%,回歸後是4.8%,同期利得稅佔上年度經營盈餘總額分別是11.2%及10.1%;簡言之,回歸後市民和企業的稅務負擔是減輕了。
特區政府每年有相當於生產總值1%的盈餘,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回歸後印花稅和財政儲備投資收益遠高於回歸前,每年收益平均多了約生產總值的2%;其次是唐英年擔任財爺時大幅削減政府經常開支,而曾俊華上任後仍蕭規曹隨,現時經常開支佔生產總值百分比,已差不多回復至1990年代初的水平。
政府和商界經常指,香港奉行低稅率政策,無法支付民主派提出的社會服務建議。不過,從現時政府財政狀況分析,政府即使不加稅(甚至可以在有需要時退稅和免差餉),仍有足夠財力額外增加相當於生產總值1%的經常開支(即約200億元),足以支付社會已有廣泛共識的民生訴求,包括推行15年免費教育、在中學實施小班教學、增加大學資助學額、增加護理安老院和殘疾院舍宿位、設立照顧者津貼、提高長者醫療券金額至每年1,200元,以及補助殘疾僱員最低工資差額。
在不增加經常開支的緊箍罩下,面對庫房水浸,官員和政黨只好在一次過措施上動腦筋。不過,這些「綽頭」只可以贏得一時掌聲,卻沒有長遠效益。如果政府繼續盲目追求「大市場、小政府」,以為政府愈小愈好,不斷緊縮開支令公共服務倒退,結果只會是「官富民窮」,肥了庫房,苦了市民。《工黨主席 李卓人》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