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7
「中國式休假」變大逃亡
這個十月一日,恰逢內地新《旅遊法》實施,雖然旅遊法明確提出文明旅遊,但鼓浪嶼遊客遭當地導遊毆打;貴州苗寨遊客爭座,在幾千人面前鬥毆;嫌獅子不動,上海遊客向獅子扔膠樽;蘇州千年道觀,大叔爬樹摘銀杏等令人匪夷所思的醜聞還是在不間斷上演。政府將個人行為修養寫入法律,強調文明旅遊,不想「家醜外揚」,但法例條文還是沒能阻止不文明風潮隨著出國旅遊的大軍蔓延到國外,甚至上演中國遊客在比薩斜塔草坪開餐,讓全世界看盡笑話。
伴隨著讓人汗顏的不文明和低素質而來的,還有景點遊客數量「井噴」。
各個國家級旅遊勝地因遊客量紛紛超載亮紅燈,九寨溝數千遊客滯留成了死胡同,大理到麗江數千車輛被困寸步難行。如果中國內地一年一度的春運是人類大遷徙,那麼這個黃金周假期,則足以讓人領略中國被稱為「人口大國」的原因。
為了避開人潮,筆者的一位朋友提前幾日已動身前往成都,準備趁著悠長假期欣賞九寨溝五色繽紛的秋日景緻,結果仍是無功而返,還要走10幾公里的路下山,受了一肚子氣。她發誓再也不湊熱鬧黃金周出行:「除非你喜歡三點半起床,排著人山人海的隊,不知何時能夠上山、甚麼時候能夠下山,去到哪裏都是大逃亡的感覺。」香港也是重災區,報上寫到這幾日訪港遊客暴漲六成,所以不少本地人選擇宅在家裏避節。
內地的「黃金周制度」已經存在了10多年,十年間,黃金周從最初的帶動內需消費,發展到現在的節日經濟、長假效應,總體上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一個十幾億人的大國,在同一時間因為某個節日而集體休假,只能利用黃金周計劃出行,如此浩浩蕩蕩的旅遊大軍,造成旅遊景點陷入「爆棚—滯留—封堵」的連環窘境。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內地節假日的模式比較落伍。以香港為例,在放假的問題上,香港好像沒甚麼彈性,不會調整假期,雖然不會人為製造長假,但也不會造成大範圍的全民出行擁堵。比如這個黃金周假期,香港的市民周末如常休假,公眾假期只放十月一日當天;而內地的法定假期雖然是十月一日到十月三日,但不少企業、事業單位紛紛改為讓員工上一個周末加班,換來連續七天的長假,即挪用周末假期而形成人為長假,被打工仔稱為「中國式休假」。「中國式休假」導致集體出行,大量遊客集中在黃金周出門旅行,交通和旅遊資源不堪重負,由此導致集體滯留,也就成了必然。
其實,大家都能意識到「錯峰出遊」的重要性。事實上大多數在黃金周拖家帶口,給景點、公路、鐵路和航班「添堵」者,並非不希望輕鬆愉快地旅遊,而是帶薪休假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據聞國企員工平日請年假困難重重),無形中讓黃金周成為很多人出遊的唯一空檔,大家無從選擇,不得不過一個「放假比上班還累」的假期了。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