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水深石滑,銀行改革如何跨過深水區?
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總是不讓人省心,先是2011年、2012年在股票市場發生被看空,甚至跌破淨值的情況,之後在2013年5月,整個商業銀行系統又鬧起了「錢荒」,財大氣粗的銀行竟然缺錢了。
各位是不是好奇,這一次的「錢荒」是怎麼來的?我們看下《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13年6月19日我們的央行開了一次內部會議,《華爾街日報》披露了一 些會議紀要,這裏面說「6月份前10天發放了總計1萬億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因為這麼大規模的投放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引起了央行的特別關注。那我們的央 行再仔細一查,又發現在新增貸款裏,差不多70%都是短期票據。各位要曉得,這些以短期票據形式發放的貸款,大部分都不會出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這就相當於說,這部分貸款可以不受監管部門的貸款額度限制。所以我們的商業銀行是想發放多少貸款就發多少,想發給誰就發給誰。
那我們的商業銀行為甚麼要一下子放出這麼多貸款?原因有兩個。
第一,巨額利潤使得國有商業銀行不停放貸。我過去已經反復強調了我的觀點,我們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非常差,賺錢基本都靠吃利息差。同時,又因為這些商業銀行背後有國家信譽作保,老百姓會把大部分錢都放在這幾個國有銀行裏。所以讓這些國有銀行僅僅憑藉這麼粗放的經營,就獲得了巨大的資產規模和收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2013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在英國的《銀行家雜誌》評選的年度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上,竟然擠掉了美銀和摩根大通,高居榜首!
除了信貸業務,還有一種特殊的利息收益,就是商業銀行透過信託理財產品獲利。根據央行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額數據分析,我發現信託貸款在全 社會融資總額中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甚麼是信託貸款呢?我給各位解釋一下,就是銀行把錢貸給信託機構,再由它對外發放貸款。我給各位舉個例子,我們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政策之一就是,讓銀行停止給保利、SOHO這樣的大型房地產公司之外的,不具有「貸款資質」的小房地產開發商發放貸款。
但是如果信託機構看上了一個由小開發商主導的高收益房地產項目,覺得貸款給它能賺錢,但自己手裏又沒有錢,就會找我們的商業銀行借錢,然後貸給開發商;或者說倒著來,先是我 們的商業銀行覺得貸款給某一個「不具有貸款資質」的開發商能獲得高回報,但它自己沒法直接貸款,就把錢先貸給一個信託機構,然後再透過信託貸款的方式,把錢借給開發商。雖然我們的銀監會在2010年就說要「堵漏」,要商業銀行把貸給信託機構的錢移回資產負債表裏,但是我們的商業銀行總是有辦法「打擦邊球」,對信託機構是「照貸不誤」。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能看到,資金還在從銀行源源不斷地流入信託機構。在央行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社會融資情況中, 信託貸款占比就達到13.4%,同比上升了8.8%。
我們可以再深入地追究一下給信託機構這些錢,都是從哪裏來的。當然,一種可能是銀行本身就很有錢,銀行拿自己的錢貸給信託機構;另外一種情況,銀行本身並沒有那麼多錢,但它又想掙高回報,怎麼辦呢?它就向老百姓發放信託理財產品,比如說以年回報率5%的價格從老百姓手裏拿到錢,再轉給信託機構,然後由信貸機構貸給開發商。這貸給開發商的利息是多少呢?可能是15%。這裏面,信託機構自己拿走大概3%,剩下的12%就是從銀行拿款要付的利息。所以我們的商業銀行即使扣除各種手續費,還有應該給老百姓的回報,自己也可以拿到5%左右的收益。說到這,各位明白我們的商業銀行為甚麼要這麼瘋狂放貸、瘋狂賣理財產品了吧。
在我們的政府嚴控房地產信貸的最近幾年裏,銀行信貸量在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但是,信託、典當、租賃這些被西方金融界叫作「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它們的對外貸款規模卻在不斷上升。我給各位提供一組來自摩根大通的數據,2010—2012年,「影子銀行」的貸款餘額增加了一倍,達到人民幣36萬億元。這裏面,信託機構是「影子銀行」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摩根大通的數據,它在2010—2012年間的資產規模擴大了差不多2倍,達到了 7.47萬億元的規模,超過了保險行業的資產總額,成為國內僅次於商業銀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務行業。但是我們的政府從2010年,也就是信託機構開始快速發展的時候,就提出要對它的發展進行管控。但結果卻是,我們的大型商業銀行在利益的驅使下自己開設信託公司,或者想方設法地購買其他公司的信託牌照,並且有 意不按銀監會的要求,透過「打擦邊球」的方式繼續讓銀行向信託機構貸款,結果就是銀行對外放貸過多,廣義貨幣供應量突破了100萬億關口,我們面臨著非常 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第二,我們的國有銀行揣測政府仍會以大規模投資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速,所以有恃無恐地繼續大規模放貸。熟悉我的朋友應該都曉得,我從2008年底大規模投資計劃一問世就說過,它的投放很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其實,我認為政府也在擔心這一點,所以我們看到了甚麼?政府一方面鼓勵國有銀行給「鐵、公、基」項目貸款,一方面又收緊股市、樓市還有民間資本,希望「一手松、一手緊」來防通脹。但結果是,我們的商業銀行不顧政府的指令,大肆利用信託這個「影子銀行」管道對外超量發放貸款,既填滿了自己的腰包,又支撐了「看上去很美」的GDP增速,最後留下M2突破100萬億,物價普遍上漲這個惡果給我們的普通老百姓。
我們這一屆新政府上台後,其實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過,對經濟增速放緩有容忍度,並且提出要讓經濟有品質地健康發展。但是我們的商業銀行對政策產生了誤判。 《華爾街日報》披露的央行內部會議紀要裡說:「中國央行認為,商業銀行之所以會大規模放貸,是因為一些銀行認為政府會在經濟放緩時出台刺激措施,所以提前佈局站位。其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遭到點名批評。」
關於這場拉鋸戰的過程各位應該都曉得了,在「錢荒」之初,我們的政府堅持不出手,要商業銀行自己解決流動性問題。但是到了6月20日,我們的商業徹底因為 缺錢而「瘋狂」,當天商業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竟然一度高達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各位要曉得,在平時,這兩個利率一般都只是在3%左右。最終的結果各位應該都曉得了,我們的政府在最後還是出手了。
透過上面的分析,各位可以想想看,這次「錢荒」到底是因為我們的商業銀行真的沒有錢了呢,還是說在倒逼政府妥協,要央行出手補充流動性?我對此不作評價。但透過這次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銀行業的改革其實已迫在眉睫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