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7/11/2017

何處是淨土

  在一行禪師的一本講解《阿彌陀經》的書中,他解釋了何謂佛教的「淨土」。

 

  不論是佛教說的淨土、極樂世界,或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指的天堂、天國,皆被描繪成理想的國度,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的地方。在世的信眾都以追求死後能到達這片淨土為目標。

 

  《阿彌陀經》是一部大乘經典,源自原始佛教。佛教猶如一棵不斷生長的大樹,每天長出更多枝葉。要有新的樹枝、新的樹葉、新的花果,佛教之樹才是一棵有生命的大樹。因此,每年、每月、每天,佛教都在發展中。大乘佛教是原始佛教的花果。

 

  一行禪師以新的視覺去講《阿彌陀經》,以幸福安住於當下一刻的方法,學習和應用《阿彌陀經》於日常生活,讓我們感到幸福、安樂、自在和安穩。阿彌陀佛和淨土顯現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追求淨土的真諦究竟是甚麼?淨土只能於死後才可以到達嗎? 世上真的有這一片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的地方嗎?

 

  一行禪師提醒我們快樂和痛苦是相對的,沒有痛苦又何來快樂?淨土的願景其實旨在讓我們看到希望。透過「信、願、行」,「信」即是首先讓你相信;「願」是說單單相信還不足夠, 你還要內心發起這個願望要到達這片淨土;「行」就是透過不斷修行,提升個人內心的正念、慈愛、謙卑、寬容等美好特質,放下一切煩惱,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那麼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尋找淨土,亦不需要死後才能到達淨土。

 

  當我們學習放下紛擾,懂得欣賞身邊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蟲嗚鳥語時;幸福就在當下,當下就是淨土, 淨土無時無刻存在我們心中。

 

  在講《阿彌陀經》一書中,一行禪師認為念佛可以使我們進入淨土。

 

  在原始佛教,念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習方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都是佛陀在世時的修習,這個方法稱為隨念。佛在世時有很多弟子修習念佛。世尊具安穩和自在,有慈悲,有喜捨。每次念佛時我們感到安康,能有世尊的安穩自在。因此現在有許多人念佛。我們常合掌念誦如來的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如來十個名號,每個名號象徵如來的一種德性,一種能量。朗聲讀誦那些名號時,我們讓能量滲透我們,我們感到更安穩自在。念佛是傳統佛教中的一個正統的修習方法。

 

  修習念佛的人,最初想像佛在我們之外,但慢慢地,佛變成既在我們之外,也在我們之內。因為在我們的心識中,也有如佛般安穩自在的種子,有慈悲喜捨的種子。我們既能接觸到在我們之外的佛,也能接觸到我們心中的佛。修習得好,我們會很早發現,其實佛常常在我們心中。因此,當佛往生時,我們不會痛哭。我們明白到佛常常在我們之中,他永不會死去,就是這般簡單。

 

  「淨土位於西方,在我們之外」,這只是最初的概念。經過修習,我們能更深入地看到阿彌陀佛和淨土並不只在西方,而是在我們心中,在每一方。 

 

  不管佛在淨土中還是在淨土外,佛依然在我們心中,阿彌陀佛在我們心中,淨土也在我們心中,這叫做「唯心淨土」。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

作者:一行禪師

由 橡樹林文化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李怡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