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14:30:44

同一城市,不一樣的人(關慧姍)

  在港英時代,香港曾是難民的「第一收容港」。那時由於內地和越南難民的大量湧入,至1980年,本港接受的難民人數超過10萬。事至今日,香港的難民政策已經變為「拒絕向任何人提供庇護」。滯港的難民生活非常艱難,難民身份的確認需時幾年,期間那些尋求庇護的申請人不能從事任何工作,而且即使獲得身份,也必須向入境處申請,而獲批准的人數也非常少,變相讓這些難民陷入一種兩難的局面。

 

 

  這些在港難民雖有非政府機構「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提供,每月1500元租金援助及1200元食物援助,但在樓價物價皆高的香港根本難以存活,再加上有些難民還需要養育嬰兒,他們連購買奶粉的錢也沒有,很多小孩子都出現發育不良的問題。除了要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難民的居住環境也非常惡劣,他們因為僅有1500元,所以必須居住在新界鄉郊的寮屋、豬欄改建的劏房。沒有可以依賴的國家,寄人籬下的不安情緒也時刻影響著難民的生活。


 
  難民的身份不但影響他們自身,也影響著他們的子女。香港法例規定,難民的子女即使是在香港出生,也沒有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意味著他們也都只是無國籍人士,更是連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沒有,然後最終也必須被遣送離境,在等候期間雖然他們被允許可以暫時就學,但卻不會有任何資助。就學的費用非常昂貴,有部分難民因此鋌而走險當黑工供其子女念書。


 
  在香港擁有居民身份的我們,大概不曾留意過,原來在同一城市裏居住著這樣的一羣人,沒有國籍,沒有安全的居所,連食物也不足夠,擔驚受怕的渡過每一天。


 
  想成為城市變革的一份子?亞洲社企創新獎2015現正接受報名。

 

關慧姍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實習生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