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 11:34:57
商業化與理想化
因為我的商界背景的關係,剛加入協會那段期間,竟惹來一些猜測,說協會可能想轉走「商業化」的路線。
那時候不像現在般,不少人都混淆了社會企業和NGO,以為都是同類(而NGO又與慈善機構是差不多的那種)。我還記得於2012年去參加一個社福界有關社會企業的分享會,還有不少人在爭論社企應不應該「賺錢」。
今天大部份人都明白社企不賺錢不成,因為自負盈虧是社企達致永續性的方法及過程而不是最終目標。若社企連自家營運也做不好,還能空談什麼偉大理想?
有趣的是,原來從前協會內並不是所有同事都瞭解社企的概念-協會由創會以來的「企業養福利」的宗旨,其實和社會企業「double bottom-line」的基本精神同出一轍。長者安居協會於2009年已獲頒「施瓦布基金會-2009年度社會企業獎(東及東南亞洲區)」,當年總幹事馬錦華先生更獲「傑出社會企業家獎 (亞洲)」;然而到了2012年,仍有不少同事以為協會是個NGO,是個只靠捐款營運的慈善機構,要賺錢/不蝕錢的事情,他們覺得和協會扯不上關係。所以當我這個「新人」開始向他們解說社企營運ABC 的時候,有些人的即時反應是:「新CEO是否要令協會變商業化?」
說實話,我在電訊界好端端的,一直在幹著已經上了軌道那種「商業化」的工作,壓根兒不需要減薪和放棄一籃子好福利,放下和我並肩多年的團隊走來協會「攪商業化」。我就是因為想把工作「理想化」,不想自己以後都只是在做純商業化的事情,才下定決心轉過來啊。更何況協會「企業養福利」的社企模式是一早已確立了的,協會創會會員們當年的理想, 一直堅持了下來 。我們要依循這個理念和模式,方能夠令機構可以健康發展以達致理想(社會目標)。
我不是社企專家,只是在2010年參與支持DiD HK 和《暗中作樂》的時候由謝家駒博士和張瑞霖先生解說給我聽,才認識到「社企」是什麼一回事。愛上社企的理念,一頭裁了進來,幸運地有機會去把自己的工作「理想化」,用自己的網絡和經驗強化協會「企業養福利」這個堅持了近二十年的模式 。協會能「有錢賺」的年頭,利潤都注入了長期服務發展及慈善計劃基金以匯集資源去做好「福利」那一部份幫助及支援貧病無依長者及有需要人士。
協會的宗旨,不是「要做好平安鐘服務」,而是希望善用科技,加上創新及以人為本的服務去提升長者於社區的生活質素。理想,我們一直都有,支持理想的心,您有嗎?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