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2-08-07

我們正處身樓市新常態之中


  當08年發生金融海嘯後,人們也擔憂經濟將出現大衰退的時候,我提出了「買樓有風險!不買樓同樣有風險」的觀點,當時有人以為我是經紀佬唱好,其實這只是中四學生也懂的「機會成本」理論。

 

  事實上,在08年尾至09年中,如果當時有能力需要買樓自住但卻因懼怕風險而沒有入市的人,到了今日其損失應是3至6成的樓價、2至3年的租金、加上港元的貶值,不入市風險之大,相信是比過去任何一次高峰期入市的兩三年的損失更高。無錯,環球的形勢已大變,「不買」的風險不單止存在,而且不斷上升。

 

  根據市場上新常態的出現,我在09年再發表樓市將「價升量跌」的看法,這和過去的市場反應不同,但到了今天這現象也清晰出現了,一些期盼樓價在高價下跌然後趁低吸納的朋友,又再一次要承受不買的風險了,究竟樓市甚至金融世界在結構上出現了甚麼變化,令市場反應異於昔日?甚至相反?筆者希望在此專欄作一些分享,或拋磚引玉,可得到一些讀者的回應。我們先來看一看,新常態是甚麼?

 

  08年,西方世界作出了反省,提出「新常態」(New Normal),意指在08年的金融海嘯後,已發展市場因為要收緊金融監管,而且在負債過多下,將大幅拖慢經濟增長,加上失業率高企,經濟勢必日益依賴政府干預,因干預而引起問題亦會湧現;很容易想像,歐美經濟增長將長期低於歷史常態的3%至4%,一連串從前被視為意想不到的事都會在現實中發生,並成為常態。

 

  在現實上,新常態後來的變化比以上西方當年預算的還要複雜得多,中國的經濟模式強勢崛起,令西方的優勢更轉移向東方!

 

  在面對國際金融世界下的中國模式,我認為是:

 

 

  (1)以措施將投資者的活動減慢,封印購買力成為資金池,有了充足的資金應付金融衝擊就進可攻退可守了!

 

  (2)大量地興建保障房,令國內的有資產者增加,在面對因西方量化貨幣而引起的資產泡沫時,國家可以最多人受惠而衝擊也減至最少。

 

  (3)提高工資,提高工資除了可以減少貧富懸殊外,更加可以增強內需能力,令國家經濟可以更全面強化。

 

  中國模式令歐美更處被動,局勢更多變,而身在香港,處境則更吊詭了!香港是奉行聯繫匯率的,既要追隨美國減息及貨幣貶值,也要面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而引起的通脹,雙重夾擊下令很多事情變得反邏輯。這才是香港樓價不斷上升及高踞不下的主因,卻很少人去理會,包括香港政府也明知歐美再印銀紙的機會不少,也不肯去面對樓價可以再升的風險!

 

  而香港,其實已日益配合了中國模式,額外印花稅有同內地限購令般限制有資產人士作再投資活動,香港同樣有利用收緊按揭去除泡沫及優化按揭,重建居屋及資助置業,不是在增加有資產者嗎?另外,最低工資不正是提高工資的趨勢嗎?

 

  世界改變,令邏輯都在變,香港如何改變,之後我們再分享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更多樓市點評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