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財務自由夢一場
升市會令投資者覺得,自己距「財務自由」的狀態漸近;相反,跌市就令好友荷包受傷,更覺財務自由這「理想境界」遙不可及。這裏涉及投資者兩個錯誤心態:一、投資者追求財務自由,根本就可能不切實際,以及二、信心太容易受投資結果影響。
既要探討投資「心」態,心病還須心藥醫,先講個不少人曾聽過的「心」靈雞湯故事:
有個富人每天都愛到一處偏僻的海邊釣魚,而且總有個住在附近的釣友和他一起,但釣友每天只釣一條魚就會回家去。
一天,富人忍不住問釣友:「你為甚麼不多釣幾條?海裏的魚多的是呢!」釣友好奇:「為甚麼要多釣幾條魚呢?我每天吃一條就夠了。」富人解釋:「你可把有剩的魚在市場放售賺錢。」釣友問:「為甚麼我要賺錢?」富人不厭其煩,解釋:「賺了錢後,你便可買個魚網,捕更多魚。」
財務自由是偽命題?
釣友問:「然後?」富人沒好氣,仍答說:「你就有更多魚拿去市場賣,然後你就可買條漁船,那就有更多漁獲,到時還可額外聘人替你捕魚呢!」釣友再問:「然後呢?」富人意氣風發,說:「然後你就會成為富翁,和我一樣休閒地釣魚了。」釣友答:「現在我不也是和你一起釣著魚嗎?」富人無言以對,然後釣友再沒有「然後」,拿著魚,輕鬆地離開了。
對於以上一碗「心靈雞湯」,固然可以有許多滋潤心靈的詮釋,但故事中很可能已達致財務自由的富人,他對釣友關於「理想生活」路線圖的解說,相信許多投資者、企業家都會認同。可是,如果「財務自由」由始至終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呢?
「投資,所為何事?」不扮清高,當然是賺錢。那麼,然後呢?「財務自由」概念是在2012年,由筆名「財經武士」(Financial Samurai)的理財博客多根(Sam Dogen)提倡的。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其實源自以「財務獨立,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 FIRE)為目標的概念,自2010年起,這股理財思潮一直流行至今。
由於「發達」予人「發夢」、不務實的感覺,因此,有人就強調,財務自由並不等於發達,而是指一個人擁有足夠資產和被動收入,即使在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仍可過活,同時維持生活水平的一個理想境界。
不過,對不起,這個夢想可能已幻滅。當日以34歲「當打」之齡,英年早「退」的多根,在逾10年之後,今時已決定重返職場;當年他聲稱每年有近千萬美元的被動收入,至今似乎也早被通脹、醫療及子女教育的費用,以及近年疫情7%的投資虧損耗掉。
工作「樂悠90後」
今時普遍人的壽命延長了,多根也「覺今是而昨非」,由FIRE轉為DIRE(Delay Inherit Retire Expire):延遲(退休)、傳承(財富或知識經驗)、(真正)退休、離世;重點在延遲(退休),即是活到老,「做」到老,哪怕年已「樂悠90(歲)後」。
就像Zoom重新要求員工必須回實體辦公室上班般諷刺,連FIRE的「教主」多根也須重返職場。過去的理財概念,例如「4%法則」,可能已不適用於人口日趨老化的社會;在面對通脹、政經危機等不確定性,提早退休似乎更不切實際。因此,只要仍有人願意聘用、身心狀態許可,繼續踏實工作,理性投資,才是王道。
跌市,固然有損荷包,但縱傷荷包,投資不似預期,投資者也不宜過於傷春悲秋哭股喪。
不以升喜 不以跌悲
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諸投資,是為:不以市升賺錢而喜,忘了止賺沽貨;不以市跌輸錢,判斷錯誤而悲,而錯失了止蝕及買貨的時機。恒指昨跌穿15600點,年輕男女時歎「分手總要在雨天」,但投資者需要有信心,希望,仍在明天。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