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香港是下一個烏克蘭嗎?
香港回歸22年,特區政府先後兩次因為大型遊行示威而「跪低」。一次是2003年7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50萬人大遊行後暫緩了《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另一次是2012年9月,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12萬人包圍政總後,宣布不會要求學校落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期後教育局於10月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來到2019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先於6月15日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再於9月4日宣布正式撤回草案,是特區政府第三次「跪低」。和前兩次不同,這次的示威者並不接受行政長官的回應,三個月來抗爭暴力不斷升級,警民衝突不斷上演,社會氣氛繃緊,暗湧處處,甚至有人以2013年的烏克蘭革命相比。那麼,香港會是下一個烏克蘭嗎?
佔中的延續
我認為示威者癱瘓機場、破壞港鐵站、圍堵警署、向政總投擲汽油彈等等,已跟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原目的無關。香港潛藏多年的深層次矛盾徹底浮上水面,才是抗爭歷時三個多月不息的原因。
首先,這次的抗爭很明顯是2014年違法佔中的延續。當年雖算是和平清場,也拘捕了主要搞手,但是當中港獨、自決思潮並沒消失,他們沒停止挑戰國家主權,趁著反修例抗爭繼續挑釁,加上台灣等境外勢力的影響,「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變成主調,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破壞香港的長遠穩定。
市民怨氣爆發
第二,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一次過爆發。
以往香港繁盛光輝,是中國對外的主要窗口,在貿易、專業服務等各方面均發揮重要的中介作用。然而,中國對外開放後,經濟急速崛起,甚至在國際舞台上挑戰美國的一哥地位,國內大灣區城市也急速發展,香港的獨特地位漸漸模糊。
此外,世界急遽進步,科技革命、數碼革命已翻了幾翻,香港卻仍是靠四大傳統支柱產業支撐著,即使「沙士」後復甦也是靠內地提供的優惠政策及自由行,香港本身的經濟結構沒有改變,競爭力持續下降。明顯例子是香港貨櫃碼頭已由2004年前的全球排名第一,累積下跌至第六,被上海、新加坡、深圳、寧波及釜山超越。
回歸以來,幾屆特區政府並沒成功推動科技創新,沒有為香港締造新的價值去應對世界的轉變。再加上土地房屋嚴重不足,樓價過高,市民深感生活水平下滑,懷著各種怨懟,於是一有風吹草動、大型遊行,便容易吸引到大批「和理非」市民參予。
烏克蘭革命的啟示
第三,雖然今次的抗爭號稱沒有「大台」,境外影響卻不少,包括坊間熱播的烏克蘭革命紀錄片Winter on Fire: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凛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我看了這齣紀錄片,卻發現它是單向地從示威者的角度出發,描述2013年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EuroMaidan Rallies in Ukraine)。紀綠片強調烏克蘭人民希望加入歐盟的激情、防暴警察(Berkut)血腥震壓及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下台;加上運動的進程、表徵和反修例抗爭相似,的確容易讓香港的年輕人找到共鳴,以為自己正在參與偉大的革命,以為香港會是下一個烏克蘭。
可是,坊間鮮有放映另一齣由荷李活大導演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監製的紀錄片Ukraine on Fire。我也看了Ukraine on Fire,內容比Winter on Fire複雜得多,從歷史、地緣政治等角度交待烏克蘭的獨特背景,除了訪問示威者,也訪問了普京、亞努科維奇、軍警及記者等等。我認為大家應兩齣紀錄片也看,以對烏克蘭革命有較全面的了解,也會較易明白,如果香港真的重覆烏克蘭的步伐,會是怎樣的苦況。
烏克蘭地理位置獨特,一直也是列強爭持的戰場,而且東接俄羅斯,故東面地區較親俄,其他地區則較親歐洲,故烏克蘭也是俄羅斯和歐盟博弈的棋子,這點與香港夾在中西方之間的情況類似。
2013年11月,烏克蘭政府本計劃與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可是,這代表日後歐盟商品將以低關稅進入俄羅斯市場,普京不能接受,基於政治現實,總統亞努科維奇宣布終止與歐盟協商。一心等待與歐盟加強聯繫的人民不明白這些,感到被政府背叛,憤怒爆發,人民佔領基輔獨立廣場(Maidan Square),後來演變成大規模暴力抗爭。換句話說,烏克蘭人因為政府「不爭取協議」、「不與歐盟親近」而抗爭,香港人則因為政府「爭取修例」、「與中國親近」而抗爭。
烏克蘭這場抗爭持續了93日,至少125人死亡,千多人受傷。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香港年輕人或會把這結果演繹成革命成功。可是,烏克蘭分裂了,東部克里米亞(Crimea)併入俄羅斯,並且陷入長期內戰。烏克蘭至今未能加入歐盟,而且經濟低迷,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如此結果,真的要香港重蹈覆轍嗎?
普選不是林鄭月娥說了算
回說香港,三個月過去,示威者漠視法治,動輒堵路,肆意破壞,與警察對峙,仍高呼「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等,行政長官其實已多次解釋及回應。
第一,行政長官已於9月4日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示威者卻不接受,抗爭活動沒有停下來,昨天更把汽油彈扔入政總!
第二,目前並非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適當時機。同時,政府已為法定監警會「加碼」,增加委任余黎青萍及林定國兩位成員,並且邀請了英國、澳洲、新西蘭及加拿大的專家來港,組成獨立專家小組來處理有關警察的投訴。
第三,撤銷6月12日暴動定性。我之前已撰文解釋過,香港法例沒有「定性」這回事。根據《公安條例》,法庭會視乎被告當時的行為裁決其是否觸犯暴動罪。
第四,特赦所有被捕人士。根據《基本法》,特首並沒有相關權力。只有律政司才有權在不受政治干預下提出或不提出檢控。早前,郭卓堅申請司法覆核律政司不檢控梁振英(UGL事件),原訟庭駁回其申請,判詞重申除非有重大憲制理由,法庭不能干預律政司的檢控決定。而且,未審先特赦完全違反法治,我認為不能接受。
第五,要求雙普選。有市民認為普選可有較多人參予、較公平,總好過小圏子選舉等等;也有人認為香港目前的困局正正是由選舉制度不公造成;這些想法均可以理解。可是,香港本來是可以迎來政改的,是泛民議員在2015年6月18日將其否決的。
更重要的是,普選不是林鄭月娥說了算,而是要根據《基本法》訂明的程序進行,還要獲得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中央政府同意,才能成事。
因此,通俗點說,針對「五大訴求」,我認為政府能做的「已盡做」,希望示威者明白,若他們繼續妄顧現實,盲目堅持,只會把香港推向比烏克蘭更困苦的深淵。
持續抗爭破壞香港的國際地位
持續抗爭及破壞已讓香港的國際地位受到衝擊,我在這裡略舉一二--
.共31個國家對香港發出不同程度的旅遊警示。(政府新聞網,8月28日)
.《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2019年全球城市安全指數」(Safe Cities Index 2019),香港由兩年前的第9位急跌至今年的20位。(《香港01》8月29日)
.《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年度「全球宜居城市指數」報告,香港跌至第38位。(《明報》9月5日)
.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下調香港評級,由「AA+」下調至「AA」,展望評級負面,是24年來首次下調香港評級。(《香港電台》9月6日)
有年輕人聲稱不怕「攬炒」,他們甚至認為惟有如此,政府才會向他們讓步。可他們看不清的是,隨著香港的各種排名節節下跌,政局不穩,投資者抽走資金,旅客不來,經濟冒寒,企業關門,就業市場差,失業率高,屆時身受其苦的,正正就是香港未來的持扮者--我們的年輕人。
因此,我在此誠懇地呼籲,希望廣大的市民、「和理非」明白,如今的抗爭已遠離原目的,淪為破壞,雖然大家很同情示威者、同情年輕人,但是我們更不能讓香港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希望大家都能停下來,諗一諗,首先讓社會回復秩序,再重新出發。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