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英國工黨雖贏,但「施紀賢」是誰?
我坦白,直至英國工黨執政快一周,我仍然記不牢施紀賢(Keir Starmer)的名字,更不要說他的內閣大臣,例如首相以下的三大重臣 -- 財相里夫斯(Rachel Reeves)、外相林偉德(David Lammy)、內政大臣顧綺慧(Yvette Cooper)…等等。
施紀賢伉儷步入唐寧街10號前向傳媒揮手(美聯社)
導致我對工黨內閣大臣印象模糊的原因,從表面看固然是因為該黨已經在野14年,所見官員都是新面孔。但細想起來又不對 -- 話說1997年5月,工黨上一次擊敗保守黨,也是在野了十多年才入主唐寧街,但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由於時任工黨黨魁貝理雅和影子財相白高敦,在大選前數年就提出了「新工黨」理念,並發起了密集的政治宣傳,因此早在大選前,他們的名字就已經家喻戶曉。而在大選後才兩個月的時間,香港就要舉行中英政權交接儀式,也令那次大選別具意義。
當時,我作為長駐倫敦記者,工作地點距唐寧街10號不到兩公里,眼看著英國政局就要變天,於是沒日沒夜地致電貝理雅競選團隊,希望未來首相明確表達對香港政權移交的立場。直至選舉前一天,他以競選安排緊湊為理由,終同意以書面形式發來回覆。
收到來函是倫敦時間午後,香港報社已近截稿時間,而他的書面信函講了很多,我快速瀏覽了一遍,迅速向香港發回快訊:「英國工黨黨魁貝理雅表示,新政府將視香港為中英之間的橋樑,而不是障礙。」這段話在次日登上本港各大媒體的頭條,相信很多親歷香港回歸的讀者會記得。
從戴「卓」爾到「卓」慧思
英國首位少數族裔首相辛偉誠與夫人離開唐寧街(美聯社)
一晃眼已經是27年前的舊事,英國比之當年的影響力,亦不可同日而語了。香港媒體在撰寫英國政治新聞時,慣例上會採用英國外交部提供的內閣和「影子內閣」名單的中文譯名。每逢新內閣產生之時,英國駐港領事館就會把這份一般採用「卓」、「文」、「安」、理」、「偉」、「高」、「賢」等「好意頭」、「正能量」字眼的名單,傳到本港各大傳媒。
而個人認為,這一長串名字是年代愈久遠,愈容易被記住。例如保守黨方面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她的接班人馬「卓安」;工黨方面如上所述的貝「理」雅和白「高」敦。保守黨在執政末期陷入人事傾軋,近幾年一氣過換了五位首相,依次為卡梅倫、「文」翠珊、約翰遜、「卓」慧斯和辛「偉」誠。
其中卡梅倫和約翰遜早在進入內閣之前,已經在政壇打滾多時。前者在馬卓安時代就已擔任唐寧街10號政治幕僚,後者在進入國會政治前,曾長期擔任倫敦市長。結果,港媒一早就沿用了兩人進入內閣前的英文直譯名字,而其餘三位在進入內閣後才進入港媒視野,也就順理成章採用了英國外交部為他們起的中文名。依稀記得卡梅倫的中文名叫「甘民樂」,約翰遜則叫「莊翰生」,但港媒從未採用。
話說回來,無論是洋名還是中文名,首相替換頻密,也就如走馬觀花般難以記牢。而且,為洋大臣採用中文名也不是沒有好處,例如「卓慧斯」的英文譯名為「特拉斯」(Liz Truss),相信在採用英文直譯的新聞機構,主播們唸到她的名字時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因為稍不留神就可能錯唸成「特斯拉」(Tesla)。好在,她只當了44天首相,就因為在外交和經濟政策上「蠻幹」,導致英鎊崩盤而被迫辭職,成了唐寧街10號住宿期最短的過客。香港採用其中文名卓慧思,倒也避過了與「特斯拉」混為一談的危險。
首相份量「輕如鴻毛」
英國前工黨黨魁貝理雅提出「新工黨」理念,贏得1997年大選(資料圖片)
在保守黨的上述五位首相中,有兩位是女性,亦即文翠珊(Theresa Mary)和卓慧斯,她們都以戴卓爾夫人為政治楷模。但現實卻「很骨感」,相信鐵娘子還會被後世記住很長一段時間,但另外兩位保守黨女追隨者的名字將很快被遺忘。原因在於,鐵娘子辦大事雷厲風行,但待人接物卻注重禮節,而她的晚輩們個個自我膨脹,卻心高手低。
梅姨(文翠珊)還好,學不了鐵娘子也罷,對英國倒也算是「無痛離場」。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卓慧思,上任三天就「剋死」了英女王。她搬入唐寧街前專程去見女王,意氣風發之下竟忘了君臣之禮,居高臨下向老邁的女王伸出一隻手。彼女如此無禮,連遠在香港的我那天看了電視新聞畫面,都不由得皺起眉頭。
英國坊間消息稱,那天女王見了自視為鐵娘子再世的卓慧思後,就在樓梯上一個踉蹌滑倒… 卓慧思顯然不懂一件事,雖然在政治慣例上唐寧街政治是由首相「話事」,但大英帝國卻是女王畢身打拚才得以維繫。這班唐寧街庸臣一個個排著隊擾亂朝綱,能不激死女王?卓慧思的問題還在於,她「剋死」了女王,居然還有臉照舊參加本次國會選舉,寄望可以繼續獲得保皇派選民支持。以其常識的淪喪,下場可想而知。
從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到「卓」慧思,英國外交部起的名字仍離不開同一個「卓」字,但這個字帶出的形象卻已截然兩樣。兩代人的教養差之千里,政治頭腦天壤之別。當代首相的「份量」愈來愈輕,變得輕如鴻毛,首相的名字也由印象深刻變成過目即忘。
因此,當那位施紀…賢發表勝利演講,振臂高呼:「We did it!」之時,我其實感到有點好笑 -- 以保守黨今時今日之頹勢,工黨在野14年之久,居然還能贏不了嗎?施紀賢的這句「We did it!」的荒誕,不由得令人擔憂,工黨是否已準備好執政。
工黨習慣扮演「路人甲」
英國需要調整定位,打造快樂的中等國家(美聯社)
也許過去14年的在野生涯已令工黨前排政客們,習慣了扮演西敏寺大鐘樓下的「路人甲」 -- 當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失算而下台、約翰遜大玩黨內鬥爭趕走文翠珊、卓慧思扮鐵娘子玩到英鎊崩盤,最終由印裔金融才俊搭火箭當上首相之時,包括施紀賢在內的工黨影子內閣成員們,就這麼遠遠旁觀著,似乎連插個嘴的興致都沒有。
保守黨在執政的最後歲月,固然在脫歐、疫後經濟復甦等問題上一籌莫展,但工黨作為最大在野黨,其實也沒有提出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匡世大計,或是對執政黨發起有效監督。相反,他們就這麼甘心充當影子,靜觀其變等運到。當辛偉誠在五月底宣布展開一場速戰速決的大選時,整場選舉的焦點落在選民如何用選票懲罰保守黨,施紀賢只要像他的大律師生涯那樣,在庭上少講話,不犯錯,唐寧街10號的大門就會自動為他打開。
大選勝利使得工黨忽然從「路人甲」變身英國政治舞台的主角,而下議院412個議席的壓倒性大多數,也使得施紀賢可以放手推行各種新政。換句話說,如果他最終仍一事無成的話,選民給予工黨的蜜月期,恐怕就會遠遠短於1997年「新工黨」的變天。個人甚至覺得,工黨並沒有爭取執政的動力,而施紀賢更是幻得幻失地搬進唐寧街。
因為,保守黨解決不了的問題,工黨同樣一籌莫展。這個問題的癥結就是,英國早已告別了日不落帝國時代,以至於國際間媒體已經不再在乎帝國的新首相是誰。但倫敦的政治精英們仍活在掌控全球政治形勢的夢裏,以其幻想中的國力,馳騁於俄烏及遠東,這就給唐寧街一位又一位的主人們,帶來了不可能完成的政治任務。
施紀賢只有一條路可以令自己名流青史,就是重新調整英國的全球定位,把英倫三島打造成無需耗費過多軍費,或外交開支的中等實力國家,以求休養生息。這不等於英國從此變得一無是處,因為她仍然不乏令人快樂的元素,一如彼頭四的歌曲,一如歌中所唱 --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編者按:本欄作者范強於1990年代長駐英國倫敦,曾親身採訪工黨變天、香港政權交接、倫敦金融城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動態、歐元誕生等,並就一系列事件對香港的影響有切身體會。《經濟通》將於周日(14日)起,隔周刊載其採訪回憶錄《英倫歲月》,萬勿錯過。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