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12-27Text: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溫卓毅博士

重申邊界:「限奶令」對大灣區的啟示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會檢討「限奶令」,意味著2013年制訂的限制嬰兒奶粉離境的禁令即將完成『制訂——執行——評估』的政策過程。趁此時機重溫「限奶令」的政策過程,或有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限奶令」以管制措施「重申邊界」

 

  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政府可以運用多種資源去處理。這些管治資源、技術、工具的選擇最終組成我們所見到的公共政策。面對奶粉短缺的政策問題,政府的選項大致包括:

 

  1) 資訊措施,例如宣傳及推廣,加強公眾認知及支持母乳餵哺,減少奶粉消費;

 

  2) 組織措施,例如本地廠商生產代替進口,市民成立媽媽會互通消息,商家自發限購,政府設立特別熱線電話等;

 

  3) 財務措施,例如徵收奶粉離境稅、消費稅,或者『錢跟人走』的奶粉券;

 

  4) 管制措施,例如澳門採用的憑出世紙購買。

 

  以上措施各有利弊,有些實施之後也成效不彰。香港最終採用了限制出口的管制措施。

 

  「限奶令」的實質,是特區政府重申在區域融合之下日益模糊的內地與香港之地域邊界。借用波蘭尼(Karl Polanyi) 的《钜變》(註1),「限奶令」是區域融合的雙向運動(double movement)和香港市民面對嬰兒奶粉短缺的自我保護。

 

權力與權利的邊界

 

  『邊界』呈現為兩種形象:一種是明確的邊境界限(territorial boundary of a country),在地圖上以線條表現;另一種是民族-國家之內國家與社會互動之中,無形的政府邊界(border of a state)。前者是一條空間領土邊界(territorial borders),部分被自然環境所決定,把一個國家的空間和人口與其他國家區隔,後者則是一條社會-政治邊界(social-political boundary),是社會建構的事實(註2)。

 

  邊界兩邊往往存在不同的文化及行事方式,跨越邊界就可能產生矛盾、衝突,對社會秩序產生挑戰。當下典型的跨界現象包括移民潮、河流管理、空氣污染、傳染病等。全球化與區域融合背景下,邊境界限日益模糊。社會事務不再局限於一城一域,超越了依界劃分的行政管治。諸如空氣污染等議題,遠方的因素影響本地決策,相伴隨的可能是強烈的本地反彈。但本地政府卻未必回應社會訴求,能把問題成因解釋清楚並作處理,這就是跨境協調的困難。

 

  在奶粉供應議題上,香港特區政府無法影響內地政府對奶業的監管和關稅政策,奶粉短缺的根本原因已經超越了特區政府的行政範圍,因此,香港只好重新強調自己的行政轄區邊界,運用管制工具,把彌散的社會事務重新對齊規整的行政邊境界限,把複雜的跨境協調轉換為相對容易處理的本土行政。

 

  無論何種邊界,都是政府置入用於制訂治理個人生活規則的機制(註2)。邊境界限的模糊並不能消弭兩地公民身份及其權利的差異。當一個地方的人感覺到權利被外來者侵蝕時,往往推動政府重申邊界。模糊不清的問題成因將為權力擴張帶來機會,最終可能進一步侵蝕社會和公民的權利。灣區發展務必避免重蹈覆轍。

 

註釋:

 

  1 Polanyi, K., (1957).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2 Migdal, J. S. (Ed.). (2004).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States and societies in the struggle to shape identities and local pract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限奶令 #大灣區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