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功課多=能力高?不如善用假期自主學習!
假期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休息充電、享受生活的大好時光,但是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長假往往需要應付繁重的功課,難有喘息機會。教協今年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有逾半小學生每日至少做7份功課,在周末及長假期,更有近四成小學生的總功課量平均達10份或以上。學生功課壓力與日俱增,不但可能令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更會讓他們失去學習動力。與其讓學生的假期生活每天都充斥著填鴨式的作業,不如給予孩子機會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機械式的抄寫和只求死記硬背只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iStock圖片)
自主學習激發好奇心和熱誠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去年復活節期間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以及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合作,推行「復活假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讓學生善用假期去規劃時間和達成自己訂立的學習目標,例如學習單手踩單車、畫漫畫和組裝機械人等。兩間學校合共471名的初小(小一至小三)和高小(小四至小五)學生參與了計劃,而其他級別的學生則作為參照組如常完成他們的假期功課。假期結束後,學生會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和交流經驗,反思自己的表現和相應調整學習計劃。
根據樂Teen會於計劃完成後的調查,參與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對假期自學計劃普遍反應正面積極,認為計劃讓學生自訂目標,有利孩子建立自律性和時間規劃的能力,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和喜歡做的事情,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透過讓學生有主導權設計自己的假期目標,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熱誠,不但可以減輕學生應付功課的壓力和負擔,也有助校方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專長和目標。
功課多=能力高?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曾提出建議,指校方應減少學生假期功課,或考慮以更具趣味的作業代替。台北市在2015年宣布廢止已實施40年的《台北市各國民小學寒暑假作業實施要點》,全市的公立小學將不會再為學生制訂寒假功課,改由教師引導學生依照他們的個人興趣、傾向和個性,發掘自己的長處或需要彌補不足的地方,為自己訂下學習目標,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
而在教育制度受人稱頌的芬蘭,當地學生的功課量亦遠少於香港學生,政府規定小學每天只可授課4小時,學生有高度的自主性去決定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課題,在學習中找到個人興趣,變得更有自信,老師亦有充足的時間去跟進學生的個人學習進度和情況。芬蘭的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在過去幾年一直排名國際前列,足以證明功課的多寡與學生能力的提高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功課要做得有意義
香港的操練文化成風,機械式的抄寫和只求死記硬背只會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因此教育也要因材施教。政府應該鼓勵香港的小學減少功課量,引導學生善用假期規劃時間和制定個人目標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當然,推行自主學習的教育模式首先需要協助家長和學生認識和了解這種學習方法的理念和意義,加強對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支援,並提供適切指引幫助學生訂定目標,進一步完善學習計劃的編排。
功課應該要做得有意義,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權去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要去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學業成績並不是衡量我們成就的唯一標準,我們要給孩子們更多空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學會在假期規劃自己的生活,讓他們有充分機會發揮潛能,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
#小標題為編輯所擬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