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5
減輕憂慮,做個快樂自信的父母
在《父母育兒理念不同,如何解決?》一文發表後,有部分讀者的評論認為文中母親的培育方式不當,更有建議這位家長應該需要接受輔導,須找心理專家又或者醫務社工傾談。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在香港這絕對不是單一的事件,更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
父母對子女的催逼完全是出於對他們學業前途的焦慮和擔憂,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 輿論影響
在電視或報章雜誌,不時有關天才兒童的報導,令人產生錯覺,誤以為孩子在學前能操兩文三語、認識逾千中英文字彙、或能熟習四則運算、或能演奏中西樂器、或是運動奇才,是入讀小學的先決條件,若子女缺乏這些能力,則會被淘汰。
2. 朋輩壓力
在日常生活接觸的親戚和朋友中,經常目睹他們炫耀子女在各式各樣的體藝技能獲得獎項,令人感覺得子女若不勤加訓練,則是技不如人,面目無光,更希望子女在其他技藝上表現出眾,獲得朋輩讚賞。
3. 自身經歷
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發覺今天的成就,是經過艱苦奮鬥的成果,同時相信早年勤奮可以減輕奮鬥途上的艱辛,因此強迫年幼子女及早接受訓練,認為可以為子女的未來作好安排,輕鬆步上成功路。
針對上述因由,要減少孩子受到過度的催逼,應先減輕父母的焦慮的心態。
首先要明白,政府規例不會在小一入學舉行考試,而小學課程指引更設定由最基本知識開始。以數學科為例,加、減、乘、除數的練習是編列在小學課程內,絕不會要求在學前認識四則運算。有些學校可能因為學生在學前已有基本知識,在教學初期進度較快,但孩子若有充分的接受教育能力,則不難追上進度。
在朋友的讚賞方面,體藝技能的獎項,固然獲得稱讚,但能夠培育出一個懂得尊敬長輩,禮讓同儕,愛護幼小的孩子,定能獲得更多的掌聲,品性德育的培養,遠超過體藝技能訓練的重要。
在成功途上的父母,應該明白自己在奮鬥的過程中,雖然歷盡艱辛,但一切出於自願,向自已的目標前進,與被迫接受的勞累,精神上的感受完全不同。年幼的孩子,既未有自已的目標,亦非出於自願,卻要接受不斷的學習訓練。若同樣可以有所成就,兩者相比,還是出於自願,較為心安理得,易為人接受。
其實父母在培育年幼子女時,應著重於認識自我、道德倫理和受教能力三方面,而不是知識體藝的強迫訓練。
不論原因怎樣,據心理學家認為焦慮的成因,是對未來的不肯定加上超越個人能力的過高期望。這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的表現,是恐怕自己沒有能力在預見的將來達到自己既定的期望。
有朋友問怎樣可以解決父母對子女培育思維上的差異。
要解決任何問題,必須從事物的根源開始。所謂父母育兒理念不同,其實目標卻是一致的,同樣是希望兒子學有所成,只是學習途徑和方法的差異。
父親對兒子的能力較有信心,相信可以不須過於催谷,讓兒子自主學習,踏上自我成功的大道;母親卻較缺乏信心,認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必須全力催谷,使兒子努力不懈,全力奮鬥,爭取入讀名校,才可以獲致成功。
父親若能針對母親的思維,讓她明白學校的要求和教育局的指引,減輕她對前景不明的憂慮,再明確定出切合兒女實際能力的期望,加強她對自己和兒女能力的信心,在共同目標的前題下,相信必定能夠減少分歧,尋找出共同理念,培育出社會未來的棟樑。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