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2017
探索老香港!發掘舊日時光的足跡
「要來的,終於來到。港鐵西港島線開通,啟動的,不只是地下一條巨龍。把舊唐樓推倒,建起天價高樓;庶味美味瞬間消失,摩登食店彈起。
每走一步,老味道逐漸褪色。
但有人珍惜,就有留存的價值──讓我們用鏡頭,用文字,把西環的色彩、溫度和人情定格。」
以上的文字,來自香港雜誌《飲食男女》其中一期的專題《漸行漸消失的味道 西環》。雜誌出版二十載,隨著紙媒衰落,8月3日告別紙本,只有網上版繼續奉獻。在紙本告別之日,就出版了一本厚達700頁,大開本、沉甸甸的《二十周年珍藏版》,從20年的雜誌中,精選出20篇專題,配以精美圖片。
這本雜誌,不是只介紹飲食,重點在於介紹和評述飲食文化,和藉飲食介紹地方特色,尤其珍貴的,是留下許多令人懷念的舊日足跡。
20個專題中,還有值得介紹的香港地方舊風貌,比如對牛頭角下邨的思念,逝去的新界大東北足跡,各區的微舖,奶茶、蛋撻、冰室的傳奇故事;就飲食文化中,有刀之藝術,米的講究,由時間醞釀出的陳皮的味道,等等。
以下是其中一個專題:「消失的西環味道」。
一段故舊回憶開始了這段故事:
「有始,有終。緣滅,緣起。回到最初,開埠初期,港島分為四環九約(港島北岸的行政區劃)。四環包括西環、上環、中環、下環(今灣仔及銅鑼灣)。九約即是當中更細緻的劃分。西環是華人早期的集中地,始於西營盤,一路向西,至石塘咀和堅尼地城。」
地界說不清。早年皇后大道西對開是大海,雀仔橋是道防波堤,別過雀仔橋就算是西環。
「十九世紀中填海後,高陞街、甘雨街陸續出現。華商聚居,建有高陞戲院,得男茶樓,充滿庶民的活力。人口密集,生養死葬是頭等大事。
「上有贊育醫院,迎接新生命。下有皇后大道西一帶的紙紮行,祈福祭祖團圓酬神,揮春元寶香燭衣紙,寄託了人間的思念和祝願。……新一代需求減少,加速行業式微。連鬼神都寂寞。今日,只剩下俊成行等三數家。」
山貨行業是另一個在西環的古老行業。山貨,是人們利用山林間的竹藤草葉禾麻等植物紮作編造成各式笠、帽、籃、籠、掃、繩等,天然、純樸、環保。俊成行斜對面的勤興號,是百年老店,以山貨起家。店主曹連新,今年七十多歲,半世紀前加入勤興號,在山貨行業幾乎被塑膠、金屬貨品取代後,曹氏還是把這門式微生意,挺至今日。在這兒,可找到買少見少的山貨。藤蓆,手工製,比竹蓆清爽涼快。
油甘子葉製枕頭,麥稈塵掃,藤籃,蒸籠,老一輩用慣用熟,年輕人和老外愛其反璞歸真。
唯一戒條是勿講價。優質山貨是店主眼光和經驗的結晶,鐵價不二,否則寧可不賣。
西環有種書卷氣。
一眾傳統學府,英皇聖類斯聖保羅聖士提反和港大,都集中在這區。放學了,三三兩兩回家,或在公園打球,或在里巷散步,與貓為伴。這兒缺少大型商場,多公園綠樹。小公園不計其數。
老區以單幢唐樓為主。舊樓清拆了,改建成公園,成了流浪貓、流浪漢的天地。學生愛去區內最大、歷史悠久的佐治五世公園。位處山腰,由第一街「橫跨」至高街。早年是醫院,保留了古舊的大麻石牆和防空洞。內裏的球場和老樹,見證每一代學生的鎏金歲月。
鹹魚欄,臘味點,海味舖,深巷小食肆,然後過了西營盤,往堅尼地城方向,便是石塘咀,她的塘西風月,或《胭脂扣》的十二少,早已不留痕跡。
轉上近南里和西寶城的和合街,五六十年代有家金陵戲院,1973年遷拆後,改建成住宅,即現在的金陵閣。
離開和合街,由皇后大道西轉入卑路乍街,是堅尼地城的命脈。驟眼看去,滿目是密密麻麻的新舊大樓、狹窄的行人路。
想不到柳暗花明另有天地,從李寶龍路拾級而上,長長的樓梯,伸延至半山。陽光下看不見盡頭,安靜、寧謐,是散步的好地方。依山而建,昔時有西環五臺山。臺,指在山腰開闢出的平地。經重建,現在餘下三臺:太白臺、青蓮臺和桃李臺。
太白,是李白的名字。青蓮,是李白別號。桃李,源自李白著名散文《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李寶龍是開埠初期華人富商李陞之子,亦是1895年第一位投資西環地產的知名商人。政府為紀念他,以他鍾情的李白來為街道命名,添上懷古之詩情。
太白臺上可以欣賞老建築之美,它保留了老榕樹和唐樓,清幽典雅。青蓮臺有全港唯一的魯班廟,魯班廟旁是漢華中學舊校舍,正翻新為港大宿舍。旁邊有幢三層高的戰前大宅,白牆身、大露台、高樓底,陽光下,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
西環令人神往的還有許多石牆樹。《飲食男女二十週年珍藏版.佳品結集》有一幅跨頁的大照片,是一幅爬滿榕樹根的大石牆,非常壯觀。
早年人們興建石牆,原意是鞏固斜坡。豈料種子先後落在石牆之間,小樹苗抓緊牆後的泥土,以地下水為滋養,在夾縫中茁壯成長。現已綠樹成蔭、樹冠繁盛、盤根交錯。其中位於科士街的樹牆,有120年歷史,三幅牆相連,構成了全港最大規模的石牆樹。二十六棵細葉榕,有四棵給納入古樹名木冊,最老的直徑逾一米、高逾十米。
初期西港島線工程屬意把堅尼地城站設在科士街,石牆即使可保留,也會因動土而受影響。後來在保育團體的抗議下,遷至前堅尼地城泳池。
石牆樹不用搬家,樹木為路人遮蔭,為雀鳥提供棲息之所,繼續守護西環。石牆樹現在成為了社區景觀的一部分,也是社區的特色地標。由於石牆樹形態美麗,生命力頑強,因此得到附近居民的喜愛,成為社區集體回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部分長者認為老樹有靈性,可改善風水,為社區帶來好運。
「消失的西環味道」以詩一般的情懷作結語:「西環,海旁,盡處,黃昏時分,市民散步、看海、觀浪、遛狗,是難得的奢侈。
「如斯美好,有天終將逝去。」
「或許,今天,屬於西環的magic hour,最後的黃昏,城市中最後的浪漫。」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由 飲食男女周刊有限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