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7/01/2016

一些被誤解的地理概念:銅鑼灣、東角

  筆者年幼時,家住駱克道五二三號唐樓,那時地下鐵路剛通車,崇光百貨啟業不久,當時世貿大廈仍是碧麗宮戲院,總統戲院還是高朋滿座,大丸、三越、松坂屋四大百貨公司平分春色,然而這片領域並非稱為銅鑼灣,一概稱為灣仔區。直至地下鐵路通車後,便逐漸改變香港的地域概念。以銅鑼灣站為例,這個站的概念包括了銅鑼灣、東角、鵝頸、大坑幾個地點。通過追尋這些地理特徵,不僅是一件趣事,亦有助於我們認識歷史。

一九〇〇.鳥瞰東角、銅鑼灣及北角

  銅鑼灣,其地形可從維多利亞公園找到依據。五十年代填海前,銅鑼灣是一個形似銅鑼的海灣,由於西面有東角作為屏障,東面兼有北角作為防護,南以高士威道為界,故得以興建避風塘,讓船隻可在颱風下可作避風之所。五十年代填海後,政府填平銅鑼灣大片海域,新填地原擬興建樓宇,後來改建公園。其中維多利亞公園之得名,源於失而復得的皇后像,現今置於面向高士威道的大門。另外,政府在銅鑼灣北面另建新避風塘,範圍大為縮小,加上地鐵通車,原有舊貌已逐漸被遺忘。

一九〇八.東角糖廠

  東角,昔日中環以東,一概稱為東區。故東角此名,即指中環以東的海角。開埠之初,東角的東西兩側皆是海灣,西鄰是灣仔,東鄰則是銅鑼灣,在地圖上可見,東角是兀出的一片土地,是區分灣仔及銅鑼灣的重要海角。開埠不久,渣甸洋行購入東角大片土地,填海興建貨倉及糖廠,位置大概於今日皇室堡一帶。二十年代初期,政府大規模於灣仔填海,海岸線由莊士敦道(舊稱海旁道)北延至告士打道;五十年代,復於銅鑼灣填海興建維園,故東角兩旁的海灣填平後,海角便告消失。另外,皇室堡與維多利亞公園之間的馬路及天橋,七十年代以前原是運河,供皇室堡前身的牛奶公司冰廠運送冰塊,由於興建海底隧道需要天橋支援各路交通,運河被填平,故今日橫過皇室堡對出馬路,便可直接抵達維園。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先對銅鑼灣及東角作扼要的介紹,下次將另文再談鵝頸及大坑兩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