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9/09/2015

《書本也參戰》殺戮戰場上最溫柔的「武器」

 

書名:書本也參戰 (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s Us Win World War II)

作者:萊莉‧戈波提爾‧曼寧(Molly Guptill Manning)

出版:時報(中文版)/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英文版)

 

  戰火令生靈塗炭,令無辜稚子飽受蹂躪摧殘。人類到底何時才能汲取歷史的教訓,懂得尊重生命?

 

  二次大戰期間,當德國納粹黨大肆焚書,美國利用來去慰藉和激勵前線士兵將領的,是書籍!圖書館員和出版社,送了一億四千萬本書往前線,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鮮為人知的一面,作者在《書本也參戰》中,生動地利用了報章和原始資料,來描述發生在戰時後方的情況。

 

  不能低估文字本身能喚醒人心,令人奮戰的積極力量。「戰士版書」成為令美國士兵的精神支柱。這個戰時的書本計劃,使衝鋒陷陣於諾曼第海灘、參與珍珠港攻擊的美國大兵,除了帶了重型武器,口袋裏就是裝了書籍,和他們一起上前線。

 

  有因感染瘧疾卧床,失去鬥志的士兵,讀了《布魯克李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內心重現生機。在劍拔弩張的時刻,在甲板上等待的士兵,就是靠閱讀來舒緩繃緊的情緒。

 

  艾森豪將軍本身喜愛閱讀西方小說,來紓解情緒;他也明白到:「士氣在戰場上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他的參謀便在作戰準備區,向每位士兵派發一本戰士版書。有些書成為士兵爭相等候閱讀的書籍,如《永遠的琥珀》(Forever Amber),《奇異的果實》(Strange Fruit)和《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有分析說士兵最常閱讀的書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性」的內容,愈多愈好。

 

  「思想戰的新武器」一章,敘述了美軍對付納粹宣傳戰的策略。戰時書籍委員會討論到圖書館和出版社在戰爭中的責任;方便士兵携帶的平裝書的風潮興起;美國意識到德國在戰事中,採用的最利害的單一武器,不是重型大炮,而是希特拉的自傳《我的奮鬥》。因此,如果想爭取勝利以達至世界和平,「美國必須比敵人所知所想更多、更深入。」書本在戰爭中,便具有特殊的意義;文字以正面力量擊潰暴政和思想控制,成為最溫柔的「武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