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10:43:30

香港青年與「新貧」 - 梅善鈞

 

  大學學歷勞工面對職位錯配,加上置業困難,令青年有機會成為「新貧」。

 

  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國際都會,表面上貧窮問題並不嚴重,可是繁華背後,香港社會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及財富分配不均。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初期,已有學者提出香港社會出現「富裕中的貧窮」,當時全港約有 13%住戶處於相對匱乏的貧困生活之中。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末,香港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由 85 年的 74,524 元增至 98 年的 189,621 元,但貧窮問題並沒有隨經濟發展而減退,反而出現嚴重惡化的趨勢。到九十年代中,不同學者提出多項有關香港貧窮的研究,縱然這些研究對貧窮有不同的定義或量度方法,但其結論及共識是香港的貧窮問題相當嚴重,有超過60萬人,即10%-15%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而香港統計處《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該年香港貧窮率為20.4%,即有140萬人生活於低收入/貧窮家庭,當中以女性比例略高,長者貧窮率更達44%。要回應扶貧或防貧,我們必先了解貧窮人口的類別及背後成因,以及了解他們處於怎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才能維持或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

 

香港有著各式的貧窮者

 

  有些貧窮者的存在比較明顯,如長者和殘障人士於貧窮者當中相應比較受社會重視;但有些貧窮者的問題則比較隱蔽,如婦女及在職貧窮的問題便較少受到關注。過去,我們多認為貧窮者多是「老弱病殘」等人士,是由於他們缺乏工作能力導致生活出現匱乏,但除了上述人士外,單親婦女、少數族裔及低收入人士等則是由於身份、語言、工作機會被剝奪或受到排斥,或遭到多重的壓迫和剝削而導致貧窮。

 

青年成為「新貧」

 

  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描述不同群體或個體在社會階層之間的移動,一般可以薪金、晉升機會、工種作為指標 。當因社會的結構產生轉變,如經濟顯著增長而帶動社會流動,學者稱這個社會現象為「結構流動」(Structural Mobility) 。根據新世紀論壇及新青年論壇於2018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在最近 20 年間,大學學歷勞工中位數收入稍微下跌(-3%),最高收入的 10%大學學歷勞工收入跌幅更大(-10%)。單計2007年至2017年,高技術勞工人數只增加了22.5萬人,但同期的大學學歷勞工卻增加了40.2萬人,出現職位增長追不上大學學歷勞工增長的情況,持大學學歷的低技術勞工數目達17.7萬人(16.4%),是20年前的5.8倍,在未有革新經濟政策前,職位錯配的問題未見有突破的可能。另一影響新世代青年和向上流動的關鍵原因,是不同世代的置業能力。近代青年的薪酬升幅遠遠追不上樓價上升的幅度,如期望透過置業來改善生活質素,非一般大學學歷勞工的可承擔範圍之內。大學學歷勞工面對職位錯配、高昂的大專及大學學費,甚至低下階層年青人未就業就負上學債的問題,近年探討「青年缺乏向上流動機會」亦不絕於耳,有研究就指出,「青少年」有機會成為香港「新貧」(New poor)。

 

  如果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那麼我們有為年青人提供相應的養份嗎?我們的教育政策和社會政策能正視以上結構性的狀況,讓年青人相信未來還有希望嗎?如何關心年青人,尤其一些在現存制度中無法實現自我及沒有機會發展自我的年青人,並提供可實踐的方式和渠道讓年青人關心和回應社會,正是我們現時需要共同思考的方向。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