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培養孩子面對失敗
培養孩子明白、接受和面對失敗,比每次教他們要贏更重要,因為失敗總是佔人生的大多數,孩子未來怎樣面對失敗逆境都受著父母家人教化的影響。
我們應在日常生活當中,安全情況下,盡早多讓孩子碰壁,讓失敗成為生活一部分,當孩子不怕它,便會繼續嘗試新事物,接受挑戰,不會輕易放棄,生活更充實。
一位朋友十歲的兒子贏不到游泳比賽,雖然他只說希望孩子能改善技術,沒有提到輸了這個字,但卻表現失望。這某程度上反映出父母的期望,希望孩子每樣事都做能拿到獎項。本來追求卓越或進步是應該的,但過度便會構成壓力,加上很多時候是父母單方面的想法,持續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
當結果達不到期望,有些孩子失望傷心,自責自己的表現,怕受責罵,怕辜負父母或其他人的期望。父母的一些行為例如表現得激動或冷漠,反映失望之情, 會給他們更大的壓力。
孩子面對不好的成績,心裏多少一定難過,父母的不滿也難免的。父母即使認為是孩子問題,但教訓前要先了解,應以同理心陪伴他們度過難過時刻:
1) 聆聽、表達明白孩子的感受
2) 鼓勵孩子不放棄
3) 保持樂觀
4) 從過程中探討,贊賞孩子比從前多了提問題,能集中多一些,願意改善,其實已經進步了。
聆聽孩子的感受、對付出作出稱讚
父母可跟孩子一起分析達不到期望/失敗的原因,不僅看個人原因,還要看其他方面:
個人因素:
1)是否準備多一些和盡力
2)過分輕視,驕傲
3)因自己或別人的壓力,太過緊張擔心
4)未能完全明白掌握
5)期望過高
6)身體狀態不好
7)能力不足、不是擅長的項目
8)孩子根本不喜歡、不願意參加
9)受到其他事情煩惱而不能集中精神
外在因素:
10)競爭對手太強
11)僧多粥少,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12)選擇錯誤
13)運氣
14)太多東西兼顧
失敗的原因很多,既然明白了很多不是孩子能控制,父母就嘗試放下困惑失望的心情,幫助孩子重建信心,再接再厲,迎接以後的挑戰。
教導孩子明白應該是以過程而不是結果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否則遇到失敗便影響孩子的信心,將來為了不想面對失敗,不肯接受新事物和挑戰。
父母要給些耐性
當成績或結果達不到孩子或父母的期望時,我們應讓孩子明白失望是正常的。面對失敗,除了看面前的結果,更應注意孩子在面試、考試或比賽之前準備的心態和付出的精神時間。如果孩子近來練習時付出多了,態度認真了,多聽老師教導等,我們應指出這些良好的行為態度,作出鼓勵,表達開心及欣賞他們的努力。
如果這次沒盡力,問孩子想要進步需要做甚麼呢?
要與孩子商量,與他們一起想方法怎樣改進,不是父母單方提出多練習。
如果他們不想,父母要給耐性自己和孩子。
經過每次的磨練考驗,父母可跟孩子一起找出孩子的弱點和優點,強調不是完全沒用,其實獲益良多,比如:鍛鍊意志、體能、膽量、有計劃、思考靈活、口才等等,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欣賞他還有其他的才華。
不以結果做衡量標準,加上言之有物的讚賞和鼓勵,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學習面對失敗,對每一個人一生影響重大。懂得將失敗變作老師,我們更能精進。大人和孩子一起共同應付,以正面態度面對,父母對付出(effort)的稱讚與肯定是讓孩子重新振作的強心針。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的性格態度起著重要的教化關鍵。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