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4
以故事輔助 效果更佳
教導孩子時,以故事輔助,很多時會比「都話叫你唔好做啦,你咁樣係唔啱嘅……」的效果更佳。如果加一些故事元素,孩子們會聽得更入耳,效果更好。 特別是進入高小的孩子,他們與同學的相處中學習了不少東西,已有些「閱歷」,增加教導的困難度。
大兒子已進入青少年期,更加敏感。當我一準備入題的時候,他已說「又開始說教了」。故此,我會留意多利用一些從書本、小說、雜誌、報章、網上等渠道,如看到一些帶出正面信息的故事,一是直接傳給他們看,又或在適當時候講出來。
適當時候才教
說適當時候,真的要花心思和等候時機。包括在甚麼時候/情況用甚麼故事,也要在他們功課不忙、不上網時…才說 ; 否則,他們可能會「左耳入,右耳出」,效果不好。這樣倒不如不說,或留待好時機才說。
說教最忌是長篇大論,喋喋不休,會產生反效果,破壞親子關係。要點到即止,由孩子去領悟,倘若不明/做不到,父母稍後才說。但需要持之以恆,愈早開始愈好。
持之以恆 愈早愈好
在不適當時候說教,孩子很多時已閉起了耳朵(但我們卻看不出來),假裝聆聽,效果不大,所以說教/教導也是一門學問(筆者還在摸索中)。
以下文章取錄自《從一元開始》,與讀者分享。
兄弟間的爭拗在所難免,大部分時間都各有各道理,有理也說不清。除非是有危險或去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則我們也會「充耳不聞」,讓他們自己解決。
若果發覺他們其中一個做得太過分,或者非常不為對方設想,在他們冷靜下來後,我們會跟他解釋,離不開是兄弟和睦、相親相愛的說教。
懷善念
記得看過一篇故事,關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不同方法效果可以很不一樣,幫人也幫自己。
故事說有一戶全村最窮的人家,父親帶孩子在半夜去別人的田地裏偷菜。當要離開時,幾歲大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有人在看我們。」父親大吃一驚,拋低手上的蔬菜,但卻看不到任何人。孩子告訴他是月亮在看著。
父親感到很內咎,向孩子承認偷東西是不對的,最後空手,餓著離開。倘若沒有孩子的提醒,父親會被當場逮著,因為菜園主人正等著捉他們。
為他人設想
當那父親帶著孩子離開後,菜場主人想,為何我一定要捉他們呢?捉了父親去坐監,就代表是最好的懲罰嗎?他為甚麼要偷竊呢?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主人輾轉反側一夜,第二日叫那父親來,跟他說:「你可否幫我收割蔬菜?」當然會付給他工錢。有了工作,貧窮的父親不用再去偷菜,孩子也有尊嚴,不用跟父親做不義的事。
菜園主人做了一件雙贏的事,他不用再擔憂有人來偷菜 ; 不採用「置人於死地」的方法,解決了問題。
原來解決方法有很多種,不傷害人,又幫到自己,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就更好了。
我們將這個故事告訴孩子,他們未必即時吸收,莫說可以做到。但起碼讓他們知道原來解決方法有很多種,不傷害人,又幫到自己。
能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就更好了。
我的開心事
(一) 兒子喜歡藍球,但我認為他可以更加主動和投入一點。有天玩完回家,我問他:「你今天是甚麼機(機與他的名字基同音)?是閃電轉波機(不常控球)?是隱形戰機(沒人交波給他)?還是定翼機(站著不走動) ?」他莞然一笑,我們相視也會心微笑!
(二) 吃完晚飯後與太太出外散步,清風送爽,輕鬆交談,不失為一個對身、心都有益的活動。
(三) 在餐廳碰到曾經教我們的大學系主任,與他傾談了一會。除了感謝他的教導,更加欣賞他的教學態度,在三個小時的講座裏面,休息不足10分鐘,感覺他用心教導,務求令每位學生明白,絕不苟且。筆者從此也以教授為榜樣,任何講課務求令聽眾學生不覺沉悶,起碼明白七成內容。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