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6-08

台海局勢的根本變化(I)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底結束亞洲之行不到一周,民主黨參議員譚美.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隨即訪台。這位美國國會議員的到訪,雖然表面上並不如美軍雙航母同期現身台島東北面那麼「大陣仗」,但她對台海局勢帶來的根本性變化,卻可能遠遠大於航母戰鬥群的作用。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達克沃斯訪台,與蔡英文會晤(台灣的總統府網頁)


  拜登在亞洲之行的尾聲拋出了「武力護台論」,是真是假引來台島內外輿論關注。實際上,只要緊跟以下的線索就不難判斷虛實:白宮如要推行武力護台,必先在國會層面上,就《台灣關係法》以至於美國對外宣戰權的廣泛議題,展開相應的修法、立法等各種鋪排工作。有關工作近年已密鑼緊鼓展開,而達克沃斯正是民主黨推動對台立法的領軍人物。

武力護台與國會立法

  達克沃斯在台北的總統府會見蔡英文時,就透露了正在參議院提出的《2022年強化台灣安全法案》,已獲得跨黨派支持。有關法案要求強化台灣的情報、偵察能力,以便盡早對解放軍武力攻台作出預警;在台島周邊物色潛在的援台戰略物資儲存地點;選定在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時,可以快速援台的武器清單,並釐清所需法律程序。

  此次達克沃斯到訪還引發了另一件引起島內輿論熱議的事,就是蔡英文在會上提到了美國國民警衛軍(National Guard)與國軍的交流合作。此事亦正呼應了達克沃斯去年7月提出的《台灣夥伴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國防部,就國民軍與台灣的合作提交報告。綜觀達克沃斯各項立法的指引思想,就是要求美國在籌劃印太區軍事部署時,優先考慮「台灣的安全需要」。

  由此可見,拜登的「武力護台論」也許是一時口快,但絕非空穴來風。基於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抗中立場上已高度一致,即使民主黨在年底的中期選舉敗北,兩黨料仍會以「切香腸」的形式,不斷在參、眾兩院推出各種小型法案,或用於打通法律障礙,或用於建構新的法律框架,一步一步令美國軍事護台「水到渠成」。

 


蔡英文巡視軍營時親自舉起紅隼火箭筒(蔡英文Facebook網頁)


  蔡英文在送走達克沃斯後,還做了一個罕見的舉動,即在上周四(2日)端午節前夕赴國軍海軍陸戰隊66旅巡視時,親自舉起了一枚5公斤重的紅隼反裝甲火箭筒。紅隼是台灣自主研製,蔡英文選擇它而不是當前在烏克蘭戰場上廣泛應用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同樣引起各方猜測其象徵意義。

民兵訓練與半軍事化組織

  可以確定的是,蔡英文的象徵性舉動呼應了俄烏戰爭背景下,美方對台灣的最新軍事訴求,即將作戰思維由過往的「決戰灘頭」等等,轉為準備短兵相接的「城市巷戰」。達克沃斯積極推動美國國民軍與國軍加強合作,恰巧就是在此時公開進入議程。

  美國國民軍源自於各州政府的「民兵」組織,考慮到「城市巷戰」需要全民皆兵,再參照美國及北約訓練烏克蘭軍事力量的經驗,在台灣推廣這種體制,就不能排除未來台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民兵化」傾向。而台島會出現何種程度與形式的「民兵化」,及對島內政治構成何種影響,必定成為北京判斷台獨形勢發展的重要指標。

 


國軍向蔡英文展示單兵作戰系統(蔡英文Facebook網頁)


  回顧1990年代以來的島內政治形勢,雖然獨派力量持續上升,但兩岸關係仍能夠在民進黨和國民黨的輪流執政中取得平衡。即使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衝擊了這一平衡,但在接下來的2018年高雄市選舉,國民黨代表韓國瑜爆冷當選,一度結束了綠營在該市的20年執政。他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中雖然敗北,但畢竟還是獲得了552萬票。

  只要台島政治局面仍舊得以在「
獨和統」之間交替,兩岸關係尚且也還有機會在「緊張與緩和」之間循環。但若台島軍事體制走向烏克蘭化,即在正規軍事架構以外,出現以台獨意識形態為指導思想的民兵組織,則顯然會徹底打破上述平衡與循環,屆時北京便有可能判斷台獨形勢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台美貿易與產業技術轉移

  除了國會、軍事等領域,美國對台經濟政策也在發生根本性改變,這反映在幾乎與達克沃斯訪台同步出爐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拜登在訪亞洲期間啟動了印太經濟架構(IPEF),但並沒有在首批名單納入台灣,反而是與台單獨簽署貿易倡議。

 


國民警衛軍曾於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進入首都華盛頓駐防(互聯網)


  由於這是一份《倡議》,其內容如何仍有待進一步具體化,但從「改善供應鏈和加強技術出口控管」等指導原則來看,並綜合達克沃斯訪台時強調的美台半島體合作,以及美方要求台積電往美國設廠,就不難理解有關倡議的一個主要作用,是執行晶片等關鍵產業技術向美國或其他國家的轉移與重組。

  至此我們也就大致可以勾畫出拜登對台政策全面而又根本性的變化,包括:1、透過國會逐步消除美國「武力護台」的法理障礙;2、透過國民軍協助台灣構建民兵體制,準備實施城市焦土戰略;3、建構美台雙邊經貿管控機制,完成對晶片等台灣關鍵技術產業的轉移與重組,而北京亦勢必就這些變化作出回應。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政經范局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台海局勢 #拜登 #亞洲之行 #譚美.達克沃斯 #訪台 #武力護台論 #蔡英文 #2022年強化台灣安全法案 #國民警衛軍 #民進黨 #台灣夥伴法案 #國民黨 #印太經濟架構 #印太經濟架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