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中國歷代GDP與人口關係怎拆解
何漢權校長主理的「國史教育中心」舉辦了一個有多所中小學參與的歷史比賽,其頒獎典禮找我去作一個演講,給我的題目有點嚇人——「漢朝到今天中國GDP的故事」。
最初「口輕輕」答應了,到準備時才知道要做大量的功課才可應付,但想到香港學生的歷史知識長期有虧欠,辛苦一點也是義不容辭。
這題目涉及的儼然是一份中國經濟通史,甚至是世界經濟通史。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面對的聽眾雖有何漢權、丁新豹等歷史學家,但大部分是中小學生,所以我只能採納較簡單的架構,突出GDP與人口、生產力與制度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中國去年人均GDP,為1952年的89倍
我們若找來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GDP的歷史數據,並將其畫為圖表,不難發現,基本模式都是一樣的。即從公元零年開始計,不論是總體GDP(已扣除物價變化因素.下同)或是人均GDP,都是長期停滯不前,而且是處於很低水平的停滯。但在近代,GDP與人均GDP卻突然飛升。若用圖表去表達,則呈現一個左右倒轉了的L形,先是一條橫線,接著代表GDP的曲線突然向上,速度之急,使它看來像一條垂直線。
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GDP在古代長期停滯不前,於近代卻突飛猛進。(Shutterstock)
西方國家的GDP在文藝復興以後已略呈升勢,到了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才加大升幅。至於中國,1952年的人均GDP與公元零年時幾乎完全一致,低得很,但2023年的,卻是1952年的89倍!長期停滯,近代急升,是中國及世界人民收入的最概括寫照。我們是現代人,難免要慶幸我們的人均GDP比我們兩三代以前的先祖要高出約88倍。
這裏有個問題,GDP是一現代概念,從前的統計數據也嚴重不足,為何我們可比較到1952年與漢朝的GDP?說穿了也不複雜,1952年時世界雖已有了一些歷史上所無的產品,如收音機、汽車等,但人民的絕大部分消費品仍是與吃與穿有關,在這些方面,1952年跟漢朝的可比性依然頗大。
但當然,愈近現在,新產品層出不窮,把當代人民生活水平與二千年前作比較,便愈是容易荒腔走板。在包括中國的世界經濟史方面,我有一位已經過身的經濟史家朋友麥迪遜(Angus Maddison),他花了一生之力去考證歷史上的經濟數據,貢獻至大,我用的也是他的數據。
我們可以將中國與西方世界稍作比較。在文藝復興以前,中國的人均GDP一般高於西歐國家,但若論總體GDP或總體經濟力量,中國因為人口遠多於西歐,所以總體GDP也一直高於西歐。此現象在鴉片戰爭年代才終結,西方國家生產力上升,輾壓中國,後者雖然人口眾多也頂不住。但到了2015年左右,中國在急速追趕後,GDP又再超越西歐。
中國的生產力急起直追,於約2015年,總體GDP又再超越西歐。(AP)
食物產量增,人口與GDP拾級升
這裏要提一提印度。她的人口在歷史上與中國是叮噹馬頭,有時高於中國,有時低於中國,但在1700年以前,她的GDP絕大部分時期高於中國。不過,在她變成英國殖民地後,人口與GDP都現頹勢,跌在中國下面了。今天她人口恢復世界第一,但GDP與中國差距仍大。
我們若把GDP與人口作一比較,容易見到兩者關係密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之前。兩者互動的模式大致如下:生產力若有進步,食物產量增加,可使社會支持到多些人不用生產,只是讀書搞文化,那個時期的文化會十分燦爛,北宋時的人文薈萃便是一例。但食物產量增加的更鮮明後果,卻可能是生育率上升,人口增加。告子與孟子辯論時,認為「食色性也」,人類維持自身物種的存在之道,便是吃與生育,與大多數動物無異。
所以在食物生產能力進步後,大家在吃飽之餘,便忙著製造人口。人口上升,GDP也會拾級而上,但GDP被較多的人口分薄之後,人均GDP也就上不了去,社會跌入貧窮陷阱中,無法自拔。
歷史上,中國的人口受戰爭與饑荒影響,頗有波幅,但她亦得益於生產力的重大進步。在近代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主要並非來自工業,而是在農業。農作物新品種引入,產量增加,支持到更多人口所需的熱量。宋真宗(998年至1022年)期間,早熟稻品種從印度支拿的占城傳入,稻米種植從180天以上一造減至130天左右,一年便可有兩造,產量增加。宋朝時高粱也從原產地非洲引入,蒙古人統治後,高粱廣泛傳播。
食物生產力提升,能增加人口。(Shutterstock)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多種美洲農作物傳入中國。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等的引進,幫助了中國人民利用山區等邊緣地區的生產,過去用不了的土地,現在可種這些物種,大大幫助中國人民的食物生產。
現代人均GDP猛升,生育率卻降
此種新品種的引入是科技進步的一種,在歷史上,此種科技最終只帶來人口增長,人均GDP未見增加。為甚麼在現代社會情況不一樣,科技進步後,人均GDP猛烈上升,生育率卻下降,部分原因或與社會制度有關,下回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為何會掉入「貧窮陷阱」?
-諾獎得主Abhijit Banerjee與Esther Duflo指出:「人會一生貧困,是因為他們掉入了貧窮陷阱裏。」
-花錢尋求慰藉:窮人光是求生存就夠忙,沒剩餘的錢用來長期投資;活在當下比未來實際多了,因此多半沒儲蓄習慣;只要能讓生活增加「滋味」,寧願去消費。
-缺乏有效資訊,無法作正確決策:窮人因缺乏足夠的資訊做對的決策,因此總是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而非廉價的預防。
-缺乏後盾,害怕冒險:對窮人而言,創業一旦失敗,他們缺少一些機制來翻身,因此不敢賭上身家冒險。
(本文原載於9月6日《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