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今年3月兩會在北京舉行後,內地及香港突然流行了一個新的名詞——「新質生產力」。這個名詞對我來說也是新的,在網上及印刷品中找尋其含義,有時也是愈看愈糊塗。想來還不如自己獨立思考,替它定義,並從中發掘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我會把這名詞拆解為三個部分:「新」、「質」與「生產力」,每一部分在經濟學中都有特殊意義,把三個部分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一種發展的策略。
先說「生產力」。在經濟學中,我們慣用的概念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甚麼才是生產力或TFP的進步?假如某工廠或經濟體今年與去年投入完全相同的生產要素(例如人力、資本、土地等),去年生產了100個單位的產品,今年卻可生產110個單位,那麼我們便說此工廠或經濟體的TFP進步了10%,亦即其效率增長了10%。
覓新動力,化解「報酬遞減律」
生產力會否每年都自動上升,從而產量自然而然增加?世界一般不會這麼美好,生產力並不會無緣無故的進步。最接近自然而然的進步,來源可能是經濟的積累。一批員工就算是不斷的在做同一工作,久而久之,他們也會熟能生巧,生產效率自動進步。
欲提升生產效率,需要新的方法及意念。(AP)
但若要更有保證的進步,是要靠投資在科技及教育上,才能不斷產生新的方法、新的意念,推動生產力。換言之,生產力是內生而不是無緣無故變化的,要看我們能投入多少資源去決定。
生產力的進步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曾多次作出一些定量估算,發現中國過去一段頗長的時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七成來自資本的高速積累,亦即中國人民願意今天克己節儉,把45%左右的收入儲蓄起來投資,以利未來的生產;另外的三成正是來自TFP的進步。至於勞動力,早已因人口停滯甚至下降,已不再是推動增長的動力。
上述的七成三成之分並非固定不變的。中國並不缺乏資金,外國的投資若不能帶來新技術,對中國並無多大用處。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找尋新的動力去化解「報酬遞減律」的影響,亦即當資金已很充裕時,新增的資金不會對生產量有太大幫助。這正如已有100條公路時,第101條的貢獻會不如早期第一條公路的貢獻。化解報酬遞減律的不二法門,是不斷尋找全新兼有足夠利潤的投資機會,使資金有出路。
創新+高質,善用顛覆性科技
這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具挑戰性。這便帶來「新質生產力」中「新」與「質」的重要性。
研發創新科技,投資及人才皆很重要。(AP)
「新」是要我們不斷有新的意念或方法,用以提高生產效率,效率提高後,投資後便更有賺到利潤的把握。這需要創新科技,而創新科技需要有大量的投資、科研體制的合理設計及人才培訓和成長,才可以得到的。對中國而言,這太重要了,這不單是因為美國發動的科技戰而要中國挺身應戰,更因為中國的資金額規模太大,全球第一。所以任何有價值的新科技出現後,其在中國所能得到的應用,亦即資金與科技的結合,都可能是規模巨大,對經濟的影響非同小可。試想一所只有微量資金的小公司,若無新的資金來源,就算有新科技出現,效果也有限。
「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新」。我把它解讀為高質量,但也許更有意義的說法是要尋找並利用一些顛覆性、改變生產範式的科技,而這些科技同時也往往會摧毀舊科技或舊的生產方法。
與世界頂尖人才交流,激盪思想
舉兩個例子。現時電動車已因電池續航力的進步,而為汽車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德國、美國、日本等過去掌握了內燃機設計,把靠內燃機推動的汽車變成近乎完美,但現時更節能更環保的電動車出現,成本更低、效能更好,內燃機便成古董,沒有前途,掌握內燃機技術的工程師及工人,其知識的價值很大程度被摧毀。
電動車的續航力不斷進步,使燃油車的競爭力下降。(AP)
另一例子是內地盛行的流動電子支付系統,有了此種方便性幾乎獨步天下的新科技,一些新興行業便自然被創造出來。很難想象,沒有這些支付系統,美團外賣或高德叫車,甚至高鐵訂票等高效業務能夠出現。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靠人才推動,而人才是否能出新意念,要靠他們的互相交流,思想激盪。
中國是人口大國,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但若能繼續與世界頂尖人才交流,作用更大。
(本文原載於4月19日《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以伊衝突升級,北韓派兵增援俄羅斯,你會否擔心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