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12-08

中國的投資過多還是過少?

  半個月前,人民銀行的副行長易綱教授來港發表演說,解讀十九大的精神與當前形勢任務,但他這次來的身分,卻不是用人行副行長,而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這小組的組長是習近平。

 

  我認識易綱37年,當年我是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生,他是北京大學派往聖保羅市漢姆林大學(Hamlin University)的本科交換生,在那裏讀了兩年。在頗長的一段時間內,我與內子每周五晚上都會駕著一輛30美元買回來但水箱漏水的老爺車到他的宿舍飯堂吃晚飯,接著便到他宿舍中與他及其室友吹水數小時,大多都是談論經濟學與家國大事。1980年底還與他及其他友人驅車至紐約附近參加香港年輕社會科學知識分子連續幾年搞的研討營,主要是討論中國的各種問題。易綱不懂粵語,但他也清楚感受到我們這一代香港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的關懷之情,後來這批人亦有不少成為香港的知名人士。此情今天或許也成追憶了。

 

過去經濟增長倚重投資

 

  團結香港基金的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Eva)是講座的籌辦者,她並不知道我認識易綱,所以她找我當講座後研討會的主持時,我也稍感錯愕。易綱為人老實謹慎,是北京大學影響深遠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創辦人之一,有崇高學術地位,不會無根無據講話,他的演說我也就小心聆聽,其內容恢宏豐富,對我們了解中國未來發展及對港澳政策很有幫助,但當中自然也有些地方我不一定完全贊同,舉個例子。

 

  易綱講話中提到中國式的大規模建設投資,已成過去,將來推動經濟不靠這種模式。我明白這個判斷背後的道理,也相信這是中央政府的看法,但我認為提法不對。

 

  在過去幾十年來,GDP中極高的投資比例的確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我曾經估算過,在2010至2015年之間,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72%來自投資,26%來自生產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進步,2%來自勞動人口的變化。換言之,每年差不多一半的GDP不用來消費,而是用來投資,但投資多少才最合適?

 

  經濟學中有個叫「消費黃金規則」(Golden Rule of Consumption)的概念。假如我們把收入全部立刻消費掉,不作任何儲蓄(也就等於沒有資金去投資),那麼我們的短線消費是會最大化,但將來的收入卻會因缺乏資金積累而逐年減少,消費能力也會愈來愈低。反之,若今天的收入全部儲蓄起來用作投資,完全沒有消費,我們現在便死掉,哪有將來?

 

  由此觀止,投資率或儲蓄率的最佳點,亦即將我們一生的消費水平最大化的,不可能是零,也不是百分之百,而是中間某一點。我根據中國經濟的一些參數,估算出這應該是GDP的40%左右,換言之,高投資目前仍然合理,否則對未來經濟不利。

 

科研教育投資遠未足夠

 

  不過,高投資意味著資金愈來愈多,建設也會愈來愈飽和,經濟學中的報酬遞減律會起作用,投資的回報有可能降低。要抵銷此種影響不是沒有方法,需要投資推進科技發展及管理水平,而不是靠搞粗放形的投資項目。要經濟可持續增長,不是要銳意降低投資比重,而是要尋找更好的尚待發展的有潛力的新投資項目。有幾個項目中國的投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第一是環境保護。改善環境所帶來的益處目前尚未能在GDP中充分反映到,但這並不是它沒有效益,而是GDP的計算方法並不完備。

 

  第二是醫療與健康的投資。人健康好了,壽命長了,可使生命的質和量都有增加,原則上其效益也可量化為GDP的一部分,但如上環境保護般,GDP的計算方法仍未做到此點,將來是應計算在內的,這有助於把醫療人員的經濟貢獻也清楚列出,為他們的工作提供誘因。

 

  第三,科研及教育的投資近年有進步,但遠未足夠。中央政府既然明白「科教興國」的重要性,大規模的科教投資是應該落實的。

 

  在上述的領域,中國絕非投資過剩,而是嚴重不足。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