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6-06-10

三大領域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政府轉向重視「供給側」經濟學,打算較少倚靠財政或貨幣政策等短線刺激需求,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古典經濟學中有「薩伊定律」(Say's Law)一說,即供給自會創造需求,既然如此,我們抓著「供給側」,清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自然是治本的王道。在「供給側」方面,我相信有三大領域可以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新動力,但各自面對的問題不同。

 

 

 今年中國致力發展高新科技,不少品牌如華為及中興等已經打入歐美市場。

 

  第一個領域是資訊科技。還不到幾年前,中國科技界給人的印象,是頗為缺乏創新,抄襲盛行,而且抄襲方面的技術高超。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中國憑著它極為龐大的消費市場,及迅捷的新科技市場滲透率,為創新者提供到強大的經濟誘因去創新,雖然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不少能想出新點子的人,在意念被人抄襲前已可賺到一大筆,反倒專職抄襲的人雖然不用花費成本創新,但只能永遠的跟著別人走。

 

學術論文急增 新科技產品受捧

 

  近年中國的科學家,在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出版的論文數量急升,甚至連美國矽谷的世界級公司,也在參考及購買中國的資訊科技產品,一些大型的資訊科技公司也已在世界中打響名堂,中國的資訊科技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市場中對新的資訊科技產品也十分歡迎,政府除了為知識產權提供一定的保護以外,根本毋須干預市場。

 

  第二個領域是環保生態。改善生態能促進人民的快樂,本身便極具經濟效益,但它卻面對著兩種障礙。第一是不論生態的破壞或改善都沒算在GDP內,不是不應該算,而是GDP只能通過市場中的交易去計算生產的價值,沒通過市場交易,例如在家中洗衣、造飯,或改善環境,雖然有益、有建設性,還是算不入GDP。這便引出一個難題,地方政府就算保護生態得力,但成績沒有在GDP中反映,他們就沒強大誘因去改善環境。引入並發展「綠色GDP」的概念,是應對的方法之一。

 

改善環境新常態 醫療改革潛力大

 

  第二個障礙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公共財富,叫公司花費資源去改善環境等於要公司無償為社會服務,在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下,不易令公司有誘因生產環保產品,除非這些產品能在市場中出售圖利。由此可知,將環境生態與市場掛鈎才能將改善環境的動力變成生產力的一部分。公司也可被要求付錢買下了一些排污權後才准排污,這些排污權大可在市場中自由買賣,買不到的便要自己公司控制排污了。

 

  第三個領域是醫療與生命科技。生命有價,延長壽命或改善人民健康都可提升人民的快樂程度,凡是做到此點的,便等於有經濟價值。但健康與生態一樣,在內地均沒有很好的計價工具,這也就使到醫療系統的發展被拖慢。

 

  內地醫生很少能開私人診所,因收入有限,社會地位亦遠不如在外地高。每有見到內地電視台替一些藥物或醫療用具賣廣告,法螺被吹得大響,藥物全都變成仙丹,能醫百病,由此已可知醫療系統有待改進。但正因有問題,我們才看到繼續進步的潛力,否則若一切事物已盡善盡美,如何還能進步?而隨著人民收入的上升,他們對健康的需求也必會愈來愈強烈,改善醫療系統,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新動力。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