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
真理在胸 無私與無畏
上周三黃昏到醫院探望劉進圖,到了病房外嚇了一跳,只見有大群似是記者的年輕人坐在那裏不知等候甚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案件有新進展,懷疑涉案的刀手在東莞被捕,港人出了一口烏氣。
劉進圖案發生後,新聞工作者舉行集會,表達維護新聞自由的決心。
探索真理 愈辯愈明
進圖精神極佳,但我不想打擾他的休息,討論了對此案的一些猜測及他引用的「真理在胸」詩句便離開,鄭國漢校長託我問候他的叮囑反而忘記了。我十分相信此案與打擊新聞自由有關,原因是其他的可能動機可用排他法排除掉,除非有新的證據才能否定我這看法。劉案與其他似是與新聞界有關的案件性質不同,除了1996年梁天偉被斬案與此頗有共通之處外,其他的都糾纏著太多其他的與新聞自由無關的因素,就連近月的施永青案當事人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劉進圖情況不同,他的背景單純,認識他多年,實在想不到與打壓新聞無關的解釋。不過,有多少證據便說多少話,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知要恐嚇或報復的主謀者是何方神聖,也無證據顯示是否與政治有關,進圖本人對行兇動機似亦頗感茫然,根據《明報》梳理出來的資料看看得罪了誰,雖有必要,但能否破案,則主要還是要看警方的能耐了。我相信最希望此案得破的是中聯辦,否則內地公安不會如此賣力。
據進圖所言,他引用的詩句來自王希哲轉引的一首文革時廣泛流傳的詩,我在網上搜查,果然在文革期間有這麼一首詩,但版本甚多,主要是其中一句不甚工整,被人改來改去。各版本中,可用以下的作代表:「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陽光如浪淘泥土,砥柱觸天立中流。」至於原創作者是誰,似不可考,有說是毛澤東,也有說是農民知識分子楊偉名在1967年春之作,但都頗有疑點。
我對進圖說首兩句頗為全面,若要真正的自由,便需三個條件,一是確有掌握真理,二是無私,三是無畏,進圖對此也欣然認同。不過,回家後再細想一下,這三個條件與自由的性質仍有頗堪玩味之處,值得再加思考。
首先是「真理在胸」。已有論者說過,最怕是一些不明世事卻誤以為自己掌握真理之輩,他們亢奮起來,會對持不同意見者橫加打壓。但真理是需要長時間的理性探索的,不理會「真理愈辯愈明」的人會與真理愈走愈遠離。要真正的自由的話,我們必要懂點認識論,學曉怎樣觀察事物,層層抽絲剝繭地地倚靠證據與邏輯,有多少證據便說多少話,逐步接近真理。有一些論者不知為何,對談論證據十分抗拒,他們是在設置障礙,阻止別人走向自由而仍不自知。
偏諸私心 公器私用
「無私」與「無畏」都是捍衞新聞自由很重要的因素,若有人懷有私心,公器私用,當然與新聞自由相牴。但「私」的涉及面很廣,面子也是一種。有些人信念的形成是基於道聽塗說的偏見,未有經歷過嚴格的實證考核,他們的信念容易被事實推翻,不少人對此會十分懼怕,一聽見不同意見便如遇上殺父仇人,必須誅之而後快。在這個意義上,「無私」與「無畏」是一個銅錢的兩面,這些人的私心含有對自己信念被瓦解的畏懼,他們當然是不自由的。我也遇過很多師長朋友,他們胸懷廣闊,追求真理之心昭昭可見,他們歡迎對其意見有質量的批評,他們都是自由人。
不過,事事要求人人都無私無畏,可能有點違反人性。更正確的做法是在制度上提供足夠的誘因使到自私與恐懼都變成正能量。從亞當史密斯開始,經濟學家開始明白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私心不但不是自由的阻力,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在市場中作出貢獻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有偉大理想,而是因為他們追求利益。市場機制的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能把私制轉化為公利。不過,新聞自由與市場自由性質有別,新聞界自己需自設另外的機制,使到對追求真理有貢獻的人得到獎勵,胡說八道以偏見不以實證作判斷準則的人受懲,若有此機制,私心與恐懼都可幫助社會走上自由之路。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