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
【FOCUS】侵侵炮轟強美元,惟「削弱」說易行難
當港險經紀以「人民幣兩年來貶值14%」,作為推銷美元保單的賣點;當優衣庫母公司迅銷因應日圓貶值,第二次上調本財年盈利預期;當美國人湧向京都、布達佩斯、阿爾卑斯山,更闊綽地消費⋯⋯幾已「一隻腳踏進白宮」的特朗普最新卻在海湖莊園抱怨,「貨幣問題大鑊(a big currency problem)⋯⋯美元和日圓及人民幣之間差異令人難以置信」、「強勢美元是巨大負擔(tremendous burden)」。
損製造商利益,目標消除逆差
儘管保守派經濟學家摩爾(Stephen Moore)曾忠告特朗普,「強勢美元等同強勢總統,弱勢美元等同弱勢總統」,但侵侵打擊「強美元」的磨刀聲正愈來愈響。2019年就澄清自己「並非樂見」強勢美元的他,近期接受美媒專訪時,再提及上屆總統任內跟中國、日本苦戰匯率的歷史,又引述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製造商稱,「沒人願意買我們的產品,因為太貴了」。
跟特朗普志同道合的還有副總統候選人萬斯(J.D. Vance),以及有望問鼎下任財長的前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萬斯早前曾質疑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指強勢美元掏空美國的工業基礎,是對製造商的徵稅;萊特希澤則明言,美國貿易政策的首要目標應是徹底消除逆差,而手段之一就是削弱美元以刺激出口。
強美元劇本或改寫的另一佐證,是過往逾40年歷史顯示,美元在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奧巴馬、拜登)任內一致走強,而在共和黨總統(布殊、小布殊、特朗普)任內則普遍走弱。一大例外是共和黨籍的列根,美元在其任內一度大幅升值近六成,背後是一邊大幅減稅,一邊大興國防,推高美國實質利率吸引大量資本流入。
政策顯矛盾,長遠或無心插柳
如今,特朗普同樣高舉減稅大旗,寄望將企業稅從21%降至最低15%(但承認很難),揚言不惜以關稅等經濟手段將生意帶回美國——削弱美元似勢在必行,但政策邏輯又存在本質矛盾。
若美元真的大幅貶值,將引發美債減值,恐損害一眾美國基金、銀行、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一方面,減稅、關稅通常被視作將擴大財赤、重燃通脹,繼而令利率維持高位(雖然特朗普聲稱支持低利率)並支撐美元,另一方面,倘若美元真的大幅貶值,將引發美債減值,恐損害一眾美國基金、銀行、保險公司(總計持有美債約6.8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而需求下跌又將推高孳息。簡而言之,人為將強美元轉向弱美元說易行難,無論是聯儲局印鈔、減息,還是實施資本管制(限制海外投資者買美債),或是重祭「廣場協議2.0」迫使別國貨幣貶值,都是雙刃劍而效果成疑。
但長遠而言,一國貨幣的升貶在於供需,無論是日常結算還是價值儲存。以特朗普「美國優先」、四圍樹敵的作風,美元長期以來享有的「過高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能否永續?弱美元或「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