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4-28

【應對糧荒】智慧耕作方案,有助穩定食糧供應鏈!

  前陣子,網絡瘋傳不少謠言,指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下,將嚴重影響食米、罐頭、廁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各區超市旋即陷入恐慌性搶購的情況,令人反思如何穩定必需品的供應,尤其是食糧。

 

  一直以來,香港享受食糧全球化所帶來的便利,絕大部分的食糧都依靠外地輸入。本港的食糧供應向來相當穩定,香港人的主要食糧大米便有逾一半來自泰國、兩成半來自越南;新鮮豬肉則主要來自內地,但自從去年中非洲豬瘟疫情爆發,香港減少輸入內地活豬,改而進口更多海外的冰鮮肉類,包括來自巴西、泰國、西班牙、荷蘭、美國、法國等地。然而,這次疫情令全球各地均出現搶購潮,正好向全世界敲響警號,顯示食糧供應鏈可能隨時面臨中斷。

 

  要應對糧食問題,不少地方早已著手準備。泰國首都曼谷位處低漥沼澤地帶,隨著全球暖化,水位不斷上升,加上風災暴雨連綿,當地城市化帶來的混凝土建築物已不足以吸收雨水。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洪水每年會淹沒曼谷四成土地。

 

  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去年12月,全亞洲最大的天台農場在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內正式落成。這個天台農場距離市曼谷中心僅40公里,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23.6萬平方呎),約為香港大會堂總面積的兩倍,其中32%即7,000平方米是農地,主打種植稻米。這個農地設計成梯田狀,一方面能減低雨水的流速,另一方面可增加泥土吸收雨水量達20倍,有助稻米收成。

 

  為發展成可持續農耕,這個新型天台農場放棄使用任何除蟲劑,選用有機栽種法,預計每年農田收成3,475公斤稻米,可供13.5萬頓飯之用。同時,屋頂有16%用地裝設太陽能板,每小時發電量有50萬瓦或2.5萬電燈的電量,既可用於灌溉系統,又可供電給大樓使用。當中更設有四個巨型儲水池,容量逾300加加侖,預留旱季時使用,完全吻合環保意念。

 

  今時今日,傳統農業也要講求持續發展,太陽能板和農耕的混合模式便是其中之方案。德國有研究機構協助農民把太陽能板安裝在離地12公尺(近40呎),高度可容納一架拖拉車在田間行走。而且,太陽能板形成的頂蓋並非密封,陽光可從縫隙透入,這樣不但帶來電力收入,還可令馬鈴薯和西芹的收成增加高達12%。在陽光熾熱的印度,有農場採用類似的裝置,結果棉花和番茄的收成增長了四成。

 

  世界各地都為穩定食糧供應各出奇謀,但當中還存在不少隱憂。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傳統農業耗用全球七成清水,而美國西部州份灌溉用水更佔該地可用水超過九成。眾所周知,全球正面對食水短缺,節省灌溉用水的方案,已成為全球積極研究的議題。

 

  香港地少人多,缺乏天然資源,所以更需要尋求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供應模式,我們需要構思合適的城市耕作智慧方案,以提升生活抗逆能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糧食短缺 #智慧耕作 #食糧供應鏈 #智慧城巿 #抗逆力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