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01-21

【吃的禮儀】團拜春茗不失禮!以中、西餐桌禮儀打開社交話題吧!

  農曆新年將至,拜年飯局少不免。不過,別以為「熟不拘禮」,有一句話「禮多人不怪」。畢竟,禮是牽涉到「人性」;人性問題,經年歷代都有,是不會變的!

 

  Jeanne 覺得新年的團拜春茗等飯局,總要熱熱鬧鬧才開心!

 

  David是「半唐番」,卻覺得團拜春茗的中餐總是令他弄不清一些禮儀事,例如坐位及點菜,曾經令他出洋相!

 

  一般說到餐桌禮儀,很多人都會想到西式的,注意力都在乎如何用餐具。中餐,好像都懂的,好像都不用「學」、不用「教」,但事實上⋯⋯

 

  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人不懂揸筷子;

  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人欠缺「起動吃飯」的禮儀;

  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人不知道主與客的坐位方向;

  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人將餐巾或餐紙「攝」在衣領;

  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人欠缺點菜意識;

 

  談到飯局,有朋友說,拜年似乎沒甚麼社交話題,又似例行公事。如果真有這憂慮,以下給有需要的人一個「社交話題」:中國人傳統都是用筷子,西方人用刀义,這代表甚麼「心性」?這點,大家可以發表交流下各自的高見!大可以隨意加減發揮,相信話題延續力很強,不怕「無話說」!

 

  中國跟西方餐桌禮儀有好多不一樣,中國的餐桌禮儀在用具背後有其寓意!西方餐桌禮儀多說餐具擺放,那是談「儀」,可以是儀表、儀式、儀態、儀軌。中餐談禮儀,以禮先行,禮是發自內心而顯現於行為(儀),當中有歷史文化意涵又有因身份而出現的變數。

 

  又,甚麼是吃的禮儀?老師是誰?

 

  最早教我們關於食的學問、養生及禮儀的,正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鄉黨第十」的第八句: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第九句:「席不正不坐。」「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字數雖少,卻深富意思:不是你該坐的位置就不要坐。套用現代生活來說,也就是說主客的坐位禮儀,當中也大有學問。如果有讀過論語跟過孔子學的話,半唐番David不會在飯局坐錯位,也不會點菜時沒有顧及不是時令的食物就不要吃。

 

  另外,食有食相,食相是禮儀,也是「教養」。在喜慶時節,工作朋友難免盡情開懷拋開拘謹這等禮儀事!不過,有陌生人或同事間,還是要看甚麼人在,一頓飯容易把個人「露出本來真面目」。如果是小朋友,一頓飯可以說寫下了小孩的「家教」成績單!

 

  西方人傳統常用的餐桌是甚麼形狀?是方型的(長方或四方)。中國人傳統吃飯是甚麼形狀的桌子?是圓型的。圓型代表甚麼?圓融,和諧。中國人喜歡圍爐,一直都強調「以和為貴」;中國家庭,家中擺放的多是圓型桌子,在外飲讌也是用大大小小的圓桌。當然,這個也跟中餐的飲食文化方式有關。圓桌,基本上那怕是24人的巨型大枱,大家仍然可以望到席中每一個人,還是可以打招呼的,關係也比較密切。但是方型的枱,有稜有角,碰到會怎麼樣?會痛的。一般在長方型的桌子,吃飯只會跟左右兩邊及對面的人交流講話,如果人多,同樣24人的話,可以打對面的各坐12人,但是,同桌的其他人就很難看到及兼顧了。

 

  另外,中國菜餚,食才都是混起來烹調的,俗語話「炒埋一碟」;口感是融和在一起,味道是混和卻有不同的口感、食法及藝術方式。代表甚麼?有「和而不同」的感覺吧!西方菜式的食物,很多時候是分開煮了之後拼起來,例如主菜的雞、或魚、或牛扒,旁邊是配菜,雖然都放在同一個碟上,但是分開來吃的,是不同的飲食文化及風格;又例如將食物層層加上去的漢堡包,每一層的食物都是分開的,食的時候,好不容易擘大嘴巴來食,這點在食相禮儀是高難度動作,要食得優雅不擘大嘴,得分很難的!雖然食物都同放在一起,卻又真的可以分開來逐層吃的;這是甚麼感覺?好比是「同而不和」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形象UP!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禮儀 #團拜 #春茗 #農曆新年 #餐桌禮儀 #教養 #家教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