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2-01

多元教育 促進興趣

  立法會昨討論如何落實多元教育,以紓緩學生及家長的壓力。有議員建議,為更多津貼學校引入適量的國際課程。若以為多了一些課程選擇就是教育多元化,未免把教育看得太簡單了。我們深信,透過教育專業人員深入的探討和有效執行,才可真正落實多元教育。

 

  那議員認為落實多元教育其中的一個做法是引進國際課程,多一些課程選擇,可以是多元教育的其中一個特點,但這些課程是否真能讓學生愉快地成長,從而紓緩學生及家長的壓力,存疑。

 

  相信議員提及的「國際課程」主要是指國際文憑(IB)課程。過去,本港只有國際學校才開辦IB課程,但近年愈來愈多直資或私立學校開辦各級的IB,而IB已成為高中DSE學制以外的另類選擇。IB與DSE兩個課程在國際上的認受性及學生學習與成績的表現,教育學者早有論述,而不少中產家長選擇讓子女報讀IB卻是事實。至於他們的選擇是否真正適合那些學生,或只是他們「覺得」適合,就不得而知了。

 

  家長替學生選擇非主流課程,無論是覺得它內容「較容易」、「活動較多」,甚至是「毋須考中文」、「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等,都可以是原因之一,但事實是否如此,尚待探討。但要政府把公帑投放在海外課程的機會似乎很小,而且或會為現有的師資及教學資源帶來很大的衝擊。

 

  著力改善本地課程的落實情況及其他多元發展的機會,才應是多元教育的重點所在。古人有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苦讀的故事,所謂苦讀,未必全是他們只看到書中的黃金屋,而是他們或也看到讀書樂趣之所在。不少人認為,要求學生勤學苦讀就是「填鴨式教育」,而多做習作(projects)就不是。其實,教育更應看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及技能,是否能讓他們終身受用,哪怕是學習興趣、語文數理及常識,甚至是丁點兒繪畫和唱歌的欣賞能力,都可讓他有一個充實而美好的人生。

 

  有人又提議為學生設最高「功」時,但學生有差異,做「功課」時間各有長短,限「功」時,不足以收做功課效果,何況若體育家課是踢球跑步;電腦家課是遊戲編程,同樣會有人廢寢忘餐,有人叫苦連天—當教育要求所有學生做同一樣功課,考同一份卷,便總有人會大喊︰填鴨壓力大!

 

  落實多元教育並不是要有多個課程,而多個另類課程也未必真能為學生及家長紓壓,以學生興趣而設的課程,才是好課程。過分操練或側重應試的文化固然不好,但讀另類課程也未必全沒有功課及考試的壓力,而筆者則深信,電子教學這個新世代學與教的手段,必可為本地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教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