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2
自私的父母
常言道,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對於鋼琴大師郎朗來說,這個背後支持他的女人,不是他的伴侶,而是他的母親。最近讀郎朗母親周秀蘭口述的一篇文章,講述了這位鋼琴大師成功背後的故事。
普通工薪階層家庭出身,想要在充滿文藝氣息的鋼琴世界闖出名堂,註定一路艱辛。當郎朗面臨種種挫折時,都有母親幫他默默支撐。在朗朗跟隨父親在北京學琴那天起,一直到朗朗成名前,都是靠母親在瀋陽的一份微薄收入供養一家三口,可想日子過得如何拮据。幸運的是,這個家庭在郎朗身上下的賭注成功了。
郎朗的家庭無疑是幸運的,可是,誰能知道像郎朗一樣努力甚至努力更多的人,最終並未成名的又有多少?如果郎朗如當年某專家所言,並非可造之材,始終沒有彈出名堂,這個家庭會怎麼樣?為人父母者,是否必須要把自己和孩子逼到有去無回的單行線上,才能獲得所謂成功?
郎朗從3歲開始學習彈鋼琴,天賦異稟,但一個3歲頑童的天性,是玩耍,是打鬧,而不是枯坐在鋼琴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彈奏琴鍵。當然,郎朗最後的成就與他早年打下的扎實功底分不開,但他在獲得鋼琴技藝的同時,失去的是童年,失去的是歡樂,失去的是鋼琴以外的收穫,假若郎朗在鋼琴的路上沒有找到成功,是否還有某個岔路口讓他尋找到另外一種生活?
聯想到香港「仔女升學媽打仗」,在升小一前,就讓4、5歲的小童,參加諸如語言,數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種培訓班,為入學面試做好準備。可是打開報紙看看新聞,有多少資優生在花樣年華就不堪學業重負自尋短見,那些父母想必會後悔當初把孩子逼得太緊,要求太高。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無可厚非,但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將自己的人生計劃完全投放在孩子身上,而自己則洋洋自得於孩子又為自己掙得多少面子,其實是相當自私的表現。
父母們或可參考「虎媽」蔡美兒的做法,表面看她以嚴厲著稱,實則充滿智慧。她在美國用中式教育法培育兩名子女,取得令人豔羨的成績,而她的「棍棒教育法」亦令西方社會震驚,成為爭議人物。但她接受楊瀾訪問時,卻表示因為美國提倡興趣學習,令小孩自由成長,太散漫了,她才會採用中式強硬教育,有「矯枉過正」之效。若生活在中國,她才不會用這一套填鴨教育,緊逼小孩子,反而會採用開放式培養,以興趣為先!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