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6-08

雙非兒童的窘境

  香港北區,特別是屯門、天水圍與深圳接壤,一座深圳灣大橋更拉近了兩地的距離,過關後十幾分鐘車程便可到達學校,故很多在深圳生活的跨境雙非學童首選在北區學校就讀。今年小一派位,北區共有3600個學額,跨境學童就佔了1400個,超過三分一,學位僧多粥少,為了照顧跨境兒童,家住上水的學童被分配到大埔。想到今後要跨區上學,很多家長不禁抱怨連連。

 

  這1400名跨境兒童中有多少是雙非兒童,不得而知,但這批持有香港身份證的雙非兒童,法例規定他們在香港享有12年免費教育的權利,只要申請,政府是沒有理由拒絕他們讀書的。雖說後任特首梁振英已表明,明年公院停止接收雙非孕婦,將數字驟降為0,但已無法控制今後幾年雙非兒童爆發式的湧入香港讀書。

 

  從統計數字上面也可看到這趨勢:2006年,雙非嬰兒數量是1.6萬名,接下來的數年,這個數字以倍數增加:2010年3.2萬名,2011年接近4.4萬名,若這其中有十分一的學童選擇回香港讀書,已令北區的學校應接不暇。

 

  幾年前,曾蔭權還在鼓勵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原意是想緩解香港人口老化,同時也可支援香港發展醫療產業。但這一人口政策並無長遠而全面的規劃,面對接踵而來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房屋等問題,政府怎能不手忙腳亂?

 

  深圳有很多夫婦選擇來香港生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孩子讀書時能多一條出路,多一個選擇,進可攻,退可守,高考時不用面對激烈的升學壓力,出國留學也相對容易些。

 

  沒想幾年光景不到,多選擇變做無選擇,不少雙非兒童正面臨在深圳沒書唸的窘境,不得已下,只能選擇做一名跨境學童,每日隨20萬大軍穿梭深港兩地。

 

  其實這些父母很少有考慮過將孩子送來香港就學。雖然香港提供12年免費教育,不過交通費、書本費、補習費等加起來也不是少數,若是方便孩子就學而在香港租房或買房,又是一筆巨額開銷,很少有家庭可負擔得起。

 

  但雙非兒童的父母都是深圳人,為甚麼在深圳會沒書唸?一位學生家長跟我解釋,深圳公立學校,會優先取錄學區內有房產並有深圳戶口家庭的子女,接下來會考慮在學區內租房且有深戶的,通常這兩類學生已經爆滿,學校無力招收其他。而雙非兒童又不等同於港澳台僑胞子女,不享有僑生政策,是學校最後才考慮的生源,故和公立學校無緣。

 

  另一方面,深圳外來人口眾多,沒有深圳戶口的孩子們只能就讀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令到這些學校也對雙非兒童亦有心無力。幾方夾擊下,變相逼迫這些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深圳孩子前往香港讀書,畢竟他們在香港接受教育,才是正路。

 

  接下來幾年將是雙非兒童上學的高峰期,若果深圳的學校不能紓緩這部分香港孩子上學難的問題,相信他們無奈下會湧入香港的小學。另一方面,若香港不擴大北區小學學位名額,及早做好準備,這些孩子們或會面臨無學可讀的窘境。無論如何,孩子是無辜的,不能讓他們承擔「雙非」引發的一系列惡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