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最優方案
隨著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APEC會議的舉行,以及中國領導人的頻繁外交,福塔雷薩宣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等足以改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說法儘管還沒有得到官方確認,但我們卻可以從前述重要戰略裏窺見一斑。這場關乎中國經濟去過剩產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為何如此重要?它應該如何實施?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從製造業大量流出的民間資本要怎麼保值、增值?根據我的觀察,它們一小部分成為了民間借貸的本金,而更大的一部分流入了房地產市場。 於是我們就看到過去10年間,我們的房價「一飛沖天」;而且政府在此間推出的43次房地產調控政策無一可行。為甚麼?因為樓市的病根在製造業危機,更準確地說就是民營企業沒法生存。
這就演變成了一個關鍵命題,拯救製造業可以挽救我們糟糕的實體經濟和房地產行業。具體怎麼做?我認為關鍵切入點是營商環境的改善,而這裏面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減稅。2011年上海率先試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2013年4月,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範圍。很不幸地告訴各位,我們的稅改並沒有讓民營企業獲得多少實惠。根據我的研究,上海營改增對於年營業額在6萬元到80萬的小企業基本沒起到甚麼大的減稅效果;80萬到大型企業之間,也就是所謂的中小型企業,它們基本沒有得到任何實惠。那麼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東方航空、海舶股份、錦江投資等國企或大型企業。
再說老百姓。2013年6月,「錢荒」席捲了我們的商業銀行系統。為甚麼會有「錢荒」?淺顯的說法是央行不肯像過去那樣,在第一時間向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導致商業銀行手裏缺錢。但是我們膨脹到100萬億的M2難道還不夠市場流通使用嗎?告訴各位,如果這筆金融資源是合理分配的,絕對綽綽有餘。但現實是,因為大規模投資計劃,以及信託等影子銀行管道,導致銀行貸款大量流入「鐵、公、基」建設項目、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國有大型企業,甚至是房地產開發商手裏,結果是甚麼?資金一旦介入,一般情況下短期內很難回籠,甚至會出現壞賬風險。在銀根吃緊的時候,如果央行不出手救援,商業銀行就會鬧「錢荒」。
如此看來,「錢荒」是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玩的「把戲」,民營企業和老百姓很難參與其中,但由「錢荒」引發的恐慌和危機卻是「全民共用」。甚麼意思?老百姓首先擔心自己存在銀行裏的錢取不出來,同時擔心作為中國股市權重股的銀行系如果坍塌,自己必受池魚之殃。這就是作為「二等公民」的悲哀,沒有參與權,但必須承擔後果。而且坦白講,我們的老百姓在資產保值方面一貫是沒有安全感的。
關於社會資產,我必須在這裏和各位澄清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我們的普通老百姓真的沒有傳說中那麼有錢。2012年6月時任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說,中國的儲蓄率是52%。但其實我們的存款分佈非常不平均,佔人口90%的普通老百姓,平均每個人的存款其實只有7000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公民,大多數人的存款為甚麼這麼少?因為第一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源,第二沒有好的投資管道是專門面向普通老百姓,讓他們實現錢生錢。
在如此窘迫且殘酷的情形下,我們迎來了股市改革。我過去反覆強調過,美國政府透過打造健康的股票市場,讓買股票的老百姓從中獲益,實現「藏富於民」。那麼我們的股市改革是怎麼做的呢?我認為相對於創建完善的股市制度,我們的證監會更傾向於加重管束的力度。我必須要提醒我們的政府,在證監會本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在不改變造成股市供需結構扭曲失衡制度的情況下,嚴管其實就是亂管。我們的股市需要的是甚麼?是能夠讓股票自由進退的有效機制,是能夠徹底杜絕內幕交易、強制公司分紅的長效機制等,只有這些政策才是真正有助於老百姓投資獲益的。
股市長期熊市的另一個後遺症就是,我們的民間資本不顧一切地尋找投資機會。比如在全球金價暴跌時,老百姓希望透過「抄底」買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這個發生在2013年4月的戲劇性故事,媒體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叫「中國大媽大戰華爾街」。最終結果是老謀深算的華爾街做空黃金成功,而我們的很多老百姓用真金白銀的代價,體驗了一把國際投資大腕的操作水準。不過我更關注的是,國內金融市場上的「二等公民」們是否能收穫一些投資經驗;我們的政府是否真的只是在這件事上作壁上觀,而沒有從中得出甚麼有利於中國金融改革的新思維。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