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8-01

戶籍制度改革與「逆城鎮化」危機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針對推進城鎮化,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第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第二,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要完善地方稅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第四,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第五,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第六,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幹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建設和管理城市,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不能政府一換届,規劃就換届。

 

  但是我後來發現,地方政府和中央的語調完全不一樣。地方政府是怎麼理解「城鎮化」的?就是「建設、建設,再建設」。我在這裏給各位提供一組非常震撼的數據。我們的發改委針對12個省的156個地級市做了調研,並在2013年9月公布出結果,發改委發現92.9%,也就是145個城市正在搞「造城運動」。 其中12個是省會城市,要建設55個新城區,也就是說,每個省會平均建4.6個新城區。另外133個地級市,要建設200個新城區,平均每個地級市要建造 1.5個城。甚麼是新城區?其實就是一個新城了。

 

  我們發現,這145個地級市,它們的平均舊城面積是115平方公里,建的新城區平均是63.6平方公里。從面積來看,新城區面積是舊城區的一半多一點。但是請各位注意,舊城區大多是很多矮小的平房,但新城區都是高樓大厦,它們兩個在容納人口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新城區雖然只有舊城區50%的面積,但是它們兩個的承載人口數量是一樣的。

 

  另外的數據也顯示,我們的城市舊城區總共承載了7.1億人口,而「造城運動」裏的新城區,它們的承載人口總和也將是7.1億左右。那麼我們到底有多少農民工可以進城呢?我們驚奇地發現,15~60歲的可勞動人口大概只有2.62億,他們是可以進城務工的,這其中38%住在城市的職工宿舍,還有33%是自己租房子,還有10%住在工地裏,真正買房子的人口只有0.6%。這也表示,已經進城的2.62億農民工在住房問題上,已經達到了相對固定的狀態,也就是說不需要住進所謂的新城區。

 

  有人會說,我們叫他們買房嘛。就目前2.62億的農民工來看,他們的家眷加在一起大概比1.4億少一點,所以農民工及其家眷一共大概有4億人口。我們不拿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房價來計算,而是假設這4億人口都要在三、四線城市買房,每人平均10萬元購房成本的話,4億人口需要40萬億來買房子。我再告訴各位,2.62億農民工每人每年的薪水是2.7萬元,如果他們的儲蓄率是30%的話,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高了,但即使這樣他們也需要存20年的錢,才能夠在三四線城市買到房子;如果他們的儲蓄率只有10%,就要存60年才能買到房子。但我要提醒各位,每人年收入2.7萬元是現在農民工的平均薪水,而房價在不停地漲。如果繼續這個漲勢,農民工攢一輩子錢也買不起房。

 

  還有人問,2.62億農民工還有後代,新一代的農民工會填充農民工的總數。如果你這麼想問題,那就是大錯特錯。爲甚麼?我們用數據說話,目前我們的農村戶籍人口有8.8億,佔中國總人口13.5億的65%。我們繼續對這部分人群做細分,把15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人口去掉,還剩下6.16億的人口,其中一半是女性。成年女性也是勞動人口,但是她們在結婚之後大多被生小孩、照顧小孩、照顧老人等瑣事佔據,使得勞動力大打折扣。因此,真正有效的農村勞動力只有 3.08億男性農民。再說這3.08億人,有一部分人是留在農村的,他們經營餐廳、小賣部等,這需要3000萬到4000萬人。把這些人扣除之後,我們驚奇地發現,就剩下2.62億可供城市僱用的農村勞動力。換句話說,未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總數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增長。那麼「造城運動」產生的能夠容納7.1 億人的新城區怎麼辦?沒有人來填充,這就是地方政府搞建設「大躍進」的結果,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

 

  各位覺得這就是最終的悲劇了嗎?錯了,我總結出的「逆城鎮化」一旦發生,才是最可怕的悲劇。甚麼是「逆城鎮化」?就是城鎮化的質量大幅度降低,它不僅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反而會帶來極可怕的負面效果。這主要是由兩個危機造成的。第一個危機是2.62億有效農村勞動人口,這個數字要保不住了。爲甚麼?我們國家整體的老齡化速度太快,有效勞動人口下降。拿2012年和2011年的有效勞動人口(15~60歲)數字做比較,下降了345萬人。

 

  第二個危機是,如此大規模地搞城鎮化,讓那麼多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但是在有效勞動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最後是誰遷入了城市呢?就是老弱婦孺。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我們拿甚麼安置這些人。

 

  就拿現有的2.62億農村勞動力和他們的1.4億家眷爲例。爲了安置這4億人口,我們的政府需要拿出多少錢?根據社科院的調查,爲了解決這些進城打工者和家屬的教育、保障房、社保等問題,政府要爲每個人平均一次性投入2.6萬元,落實到4億人頭上,就是10.4萬億。這筆錢是純粹的成本投入,又不像固定資產那樣產生回報。請各位再注意,我們的政府財政收入基本都是連年遞增,然後從2011年開始邁過10萬億門檻,到2013年的時候達到12.9萬億。看上去非常多,但是在解決農民工進城問題上,還是會覺得負擔很大。所以我認爲第二個危機更可怕,它讓各個城市的財政不堪負荷。

 

  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習主席提出的「以人爲本的城鎮化」是講到了問題的核心,我們接下來應該思考的不是怎麼把城市建得更高、更大,而是思考如何讓農村人口即使還留在農村,也能過得更好。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

更多郎旋風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