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7
漫遊台北舊建築
七月到台北走一趟,讓我暫時離開香港的高樓大廈,出外走走,吸一口新鮮空氣,懶洋洋地在不同的咖啡店流連。
這次漫無目的的旅程,無不偶然地到訪了三個由舊建築翻新的地方,它們都各有自己過去和今天的故事:延續著一個新的生命,但舊有的建築與空間同時也隱藏著自己的往事。
這三個地方分別位於中山北路的台北之家、長安西路的台北現代美術館(MOCA)和忠孝新生捷運站旁的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
台北光點,城市文化中的一點光
我最喜愛的是台北光點(亦名為台北之家)。台北光點的前身是美國大使館,如今成為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所經營的總部,藉此光點去推廣電影文化。然而,「台北之家」的獨特之處不只是看電影的影院,還有「非電影」元素的咖啡廳、餐廳、售賣設計精品的小店,和一個隨時變型的展覽空間。
它本來是美國大使館的府邸,本就是一間漂亮的歐陸式白色大宅,室外是一片綠色的花園,在這裏可以喝下午茶或吃午飯,或是在看電影之前吃一點東西。這裏一點也沒有都市一貫的急躁氣氛,只有想在這裏懶洋洋賴著的感覺,和在大樹下享受一杯美味咖啡的衝動。
當舊建築和電影相遇,雖然其佔地面積不大,但現在它成為不少訪客關於電影的美好回憶。台北光點的地點十分方便,它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文化綜合商住的小區,這小區既有古跡舊建築,還有具特色的咖啡店和時裝店。在這裏逛不像在只有吃與購物的冷氣商場,多了一點人的生氣,小社區不斷改變,有不息的生命力。
台北現代美術館:讓舊建築、藝術和公眾連在一起
從台北光點走出來,不太遠便是台北現代美術館(MOCA),建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小學,現在一部分是台北現代美術館,另一部分是歸於旁邊的中學。
現代美術館前是一大片空地,提供了可變的臨時展示場地,亦可展示大型戶外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公眾可以近距離接觸藝術的機會,戶外的展示場地不受現有舊建築空間的限制,而室外的臨時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精彩的立體展品。內部入口接待處卻粉飾得像一個兒童美術館,室內設計與「現代美術」的感覺有點不對稱,它沒有現代美術簡潔有力的精神,走進美術館後有著一點可惜的感覺。
更可惜的是,美術館只有正門前面的大空間,後面和其他部分的室外空間庭園卻成了旁邊中學的一部分。此翻新的舊建築只著重美術展覽用途,卻沒有讓人可以流連、歇息的地方。
一間成功的美術館應包括一些具吸引力的咖啡廳,可容許訪客歇息、喝茶、看看書和互相交流感受的地方,而不是看完展覽便要立刻離開。美術館周圍地方大部分仍然是住宅區,它與台北之家所形成的文化小區有著很不同的氣氛。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醉」心文化藝術的自由空間
另一所令人流連忘返的舊建築是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文化區昔日是釀酒廠,在日治年代生產日本清酒,國民政府時期生產廉價的太白酒、水果酒,今天則演變成藝術村。建築內外空間包括著重創意文化的藝術展覽、商店和餐廳。這孕育了文化人彼此的交流,及與公眾的對話,這裏不時舉辦講座、朗讀會和音樂會,在周末時,這裏更會變成跳蚤市場。
園區內的建築大多都是三角頂的單層房子,由於前身是酒廠,它們的樓底比一般空間高,文化園前有一片闊大的空間,走進文化園是一條清晰的寬大正路,兩旁是咖啡店和Gallery,再往前走,兩邊都是藝術展示場地。
往右邊走,是以前釀酒的三角單層建築;往左邊走就可鑽進不同的庭園空間,有咖啡廳、餐廳和商店。
我參觀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藝術展覽。這是一個小伙子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環遊台灣的實錄,但是這個環遊不是用腳,而是以倒樹葱的方式行走。他倒樹葱的走過了海邊、山林、高速公路、菜市場、住宅區、商業大樓、沙灘,日出日落……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很無聊很無目的無用途的藝術行為,卻讓我有很深的感覺。那一個才是真正的無聊無目的和無用途?是一心一意地在此刻追尋自己的夢想,或是追隨著生活中打拼,滿足自己對不知將來的害怕?
這台北遊蕩的經驗看來真的是很無聊,很漫無目的,卻能讓自己在不做甚麼之下得到休息。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