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
生活篇:究竟發展是為了甚麼?
離港兩個多月,昨日回家,就在我居住的那條農村發生了強行收地事件。種了一輩子田,每天辛勤只為香港人提供安全食物的農夫區生,為了捍衛自己種了十多年的田地,竟然遭人暴力箍頸強行回收土地。我不明白這個世界是甚麼一回事。在私有產權的合法性之上,是否應該還有公義、民生問題、食物安全和永續發展平衡的考慮呢?
土地公義這回事已經超越了私有財產的問題。道理很簡單,一片農地的損失不單只是一片活生生的土地被蓋上了石屎,失去了生命,而是一個農民的生計被毀、五十個家庭損失安全健康的食物來源、五百個鄰近居民損失了緩步跑時呼吸的新鮮空氣及五千個城市人損失了周末去農場走走的空間。
剛剛從歐洲回來,更加感受到這種發展模式的差異。今天的香港,怎樣也算不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以,如五十年前的新市鎮開發模式是否再適用於今天的香港?香港的住屋問題從來也不是供應,就算再多的供應若然樓價依然不是「常人」負擔得起的話,再多的樓盤只會助長炒風,加劇市民的負擔。倫敦作為世界的中心,市民生活也普遍沒有香港人慘,究竟我們的生活為了甚麼?
大家在埋怨香港的前景低迷,但是有多少人曾經思考過我們的錢從哪裏來?這不應是小巿民思考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政府是否有思考過?
相信大家也明白,如果錢從炒賣得來的話,其實只會是窮得只有錢。但是若然錢是從工業或是其他產業賺來的話,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因為實業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能夠承傳知識、技術和智慧才會成就一個文明的社會。
以德國為例,由於政府積極打壓炒風,人們也就不能夠光靠炒賣賺錢,而必須要發展實在的產業。之所以會誕生出這些最喜愛的品牌像BMW、Mercedes、Audi、孖人牌廚具等等是因為一些有願景的商人願意投資。因為要在一個行業裏跑出是有血有汗、也要資金的投入。
如果在一個地方,投資只有有兩個選擇,一是零風險、高回報、但是沒有將來,除了錢。另一個是低風險、低回報,但是確保永續未來及包含人文關懷。你會怎樣選擇?
我明白在香港這個地方,只需要靠利用不擇手段收購農地,然後設法用「正途」使之成為發展用地之後便能夠起樓賣樓賺過盤滿砵滿是很誘人,一間上市公司只需要向股東交代的話,又何需去思考努力發展其他產業呢?
進步的企業知道世界開始轉變,因為現在有一個名詞叫企業社會責任。所以,我仍然相信人是有能力改變,而企業是由人創辦及經營。如果香港的大企業及政府們,能夠開放思考模式,放下「經濟發展就是要土地開發」這個硬道理,香港才能看見出路。
利益申報:我很愛很愛我的香港!:)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