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老畫家的故事
中國油畫領域剛剛崛起,各路新人如雨後春筍,成為近十年來亞洲藝術市場最亮眼的一個門類。有趣的是,不論畫廊、拍賣行還是博物館,在發掘「新人」的時候,都同時在兩條線索上走,其一是發掘年輕一輩的新人,其二是發掘過去寂寂無聞的老前輩。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畫畫是沒有出息的行業,而畫油畫則比畫國畫更沒出息,往往背負不必要的輿論壓力。時至今日,我們的觀念已經調整過來,許多油畫家的貢獻與成就,亦被學界和市場獲得公正評價,因此,許多舊日默默耕耘的老畫家,漸漸為社會所認識,而葉兆澂先生,正是其中一位。
《楓橋寒趣》
上世紀初的時候,油畫對中國人而言還是非常新穎、小眾的事物,除了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份子,平民百姓絕少理解這一門前衛學問。葉兆澂出身上海洋涇浜一個世代信奉公教的家庭,父親曾經長年擔任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首席華文秘書,在家族熏陶之下,他自小在上海土山灣孤兒院繪畫館習畫,在傳教士的指導下鍛鍊出良好的基本功,及後獲得張充仁、顏文樑和劉海粟的指導。
《岩壑雲光》
張、顏、劉三人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已經是不爭的第一代大師,作品在拍賣場的成績亦頗為可觀。然而那時候的藝術家並不如現在,創作與市場緊密結合,而是單純的希望為中國藝術帶來變革。葉兆澂的作品,許多都與天主教有關,直至現在,他仍然不斷創作,自言每天畫畫,心裏便感到高興,七十歲了,還到意大利作個人展覽,毅力非凡,然而在拍賣場上,卻從來不曾見到他的作品,這種純粹的創作精神,教人敬佩。
《臨榆古塞》
筆者在很偶然的機會下知道葉先生的故事,並獲得他的畫冊。雖然未能親炙原作,但仍然感到老油畫所傳遞出來的歷史積澱。十里洋場的民國風情,舶來東渡的西洋藝術,在五四運動的洪濤下逐漸生根,第一代大師的餘韻,彷彿依然顯示在這位古稀之年的前輩作品之上。國畫無論水墨丹青,風畫總傾向清幽飄逸,但油彩本身的材質,即輕易產生厚重質感。筆者尤其喜愛葉先生的風景作品,精美傳神,飽含東方美感。與當代油畫的各路英雄相比,顯出一份難能可貴的優雅沉靜。
《鐘樓晨曦》
同樣是中國風景,以油畫和水墨呈現,風味即迥然大異。吳冠中一生出入油畫與水墨之間,就是為了探求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一些狹獈的民族觀念認為,油畫是西方的產物,即使移植於中國,始終難成大器。但是,始創於印度的佛教,不是在中國發揚光大了嗎?中國的四大發明,不亦被西方用得出神入化?油畫是一種藝術技巧,只有用得好與不好,沒有種族國籍之分,中國藝術真正要與外國分個高下,憑的是眼界、境界、品味和創意。葉老先生的作品,讓人看見了中國藝術在現代化過程的步伐。今天的藝術品買賣,已逐漸演變成大進大出的金錢遊戲,但即使是藝術投資,亦只有真正理解藝術之精粹,才能找到價值歷久不衰的佳作,哪管市場遇上波動,仍然抵得住沖擊。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