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2/08/2017

一些文字,一段歷史

  中國的古代文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真正懂的只是一小撮人,包括博物館的專家、收藏家、古董商;而這類人的古代文物知識又有高下之分,因此有古董商誤將宋代汝窰盤當高麗青瓷、西周銅器當宋仿,亦有一個所謂收藏家,誤信鑑寶專家之言,讓鑑寶專家和他的同黨以17萬人民幣騙去市值8千多萬人民幣的乾隆真跡,更有拍賣專家看錯一個字,令賣家虧了435萬人民幣。這類烏龍、窩囊事件不勝枚舉,賣家當然噬臍莫及。

 

  一般平民百姓對古代文物只是畧懂皮毛、人云亦云,卻整日妄想食仙丹(檢漏),當然是輸錢的人多,獲利的人少。

西周 兮甲盤  來源:西泠印社

  最近轟動古董青銅器拍賣界的「兮甲盤」,據說最初由一個中國大陸的古董商擁有,他卻以為是宋朝舊仿,以十多萬人民幣將它賣給一個收藏家。買家拿回家後愈看愈懷疑是新仿,要求店主退貨。店主以「貨物出門,恕不退換」為藉口,不肯退錢,買家無奈,唯有將「兮甲盤」捧回家。

 

  此盤後來經古代青銅器專家鑑定是失落差不多一百年的「兮甲盤」,最後在杭州西泠印社2017年春季拍賣會上出現,以2億4千萬人民幣拍出。

 

  「兮甲盤」鑄於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所作,南宋時出土,由宮廷收藏。盤內底鑄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奉天子之命征伐嚴允,獲得戰功而受賞賜一事。此盤對於研究西周的官制、戰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文化及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但此盤後來身世坎坷,元朝時曾被鋸去三足,用來烙餅,因此被今人戲稱為最昂貴的平底鍋。

 

  「兮甲盤」以2億4千萬人民幣天價拍出,打破古代青銅器的拍賣記錄,買家買的是甚麼?器型?銘文?

 

  此盤的器型、紋飾其實平平無奇,藝術價值不高。十多年前我亦賣出過一件器型差不多的西周青銅素身盤,賣價只是十多萬港元。

133字的銘文

  「兮甲盤」的銘文固然重要,但我相信看得懂的人萬中無人。古文字學家看得懂,但沒錢,就算有錢也不會豪花2億4千萬人民幣買一篇從宋朝開始已公諸於世的銘文。

 

  據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資質資格認證部主任張習武表示,儘管有所折損,但「由於兮甲盤流傳有序,銘文非常完整,內容涉及戰爭、封賞、天賦制度等,故此盤價值不亞於毛公鼎,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兮甲盤」因製作者兮甲而得名。兮甲,字吉父、吉甫,即尹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經學者考證,尹吉甫是房縣人,為2800年前周宣王的重要輔臣,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他亦是《詩經》的主要採集者,因此尹吉甫被後世尊稱為「中華詩祖」。

 

  如此赫赫有名的「兮甲盤」歷經數代名家收藏傳遞,直到清末民初輾轉至大收藏家、鑑賞家、著名學者陳介祺之手。清朝陳式芬《捃古錄金文》中說,「兮甲盤」為「直隸清河道庫器,山東濰縣陳氏得之者都市」。清朝收藏家方睿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中也說,「見元人《研北雜誌》,後入保定官庫,今為陳壽卿編修所藏。」「兮甲盤」歷經宋、元、明、清大家收藏,民國時流失,不知去向。

 

  「兮甲盤」能以2億4千萬人民幣天價拍出,賣的主要是名氣。沒錯,在藝術品、古董文物的拍賣市場,決定一件藝術品、古董文物價值的重要因素,往往不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它的流傳歷史PROVENANCE。

 

  因此,流傳有序的藝術品、古董文物,拍賣行在商言商,一定大力吹捧;沒有流傳歷史的拍品,無論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多高,往往拍不出好價錢。這便是現今拍賣市場的普遍現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古董 #兮甲盤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