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9/2019
人們埋首在被取代的恐懼中,到底是機械人技能高超,還是自身能力不足?
2010年後段,工作末日疑慮升至最高點之時,大多數人認為,最易受到影響的,是缺乏技能的年長勞工。因為他們從事的製造業工作重複性高、不需技能,亦即最容易自動化的工作。
兩年不到,機械人會取代人們工作的悲觀預測何以破滅呢?原因有二:
第一,人工智能的進展,並沒有部分人士想像的那麼快。
幾年前,許多人認為在Google 試驗成功的無人駕駛汽車,很快普及。但到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布魯克斯預測,無人駕駛服務不太可能在2032年之前成真,能在一般家庭自己移動的機械人,在2035年前也無法普及。
到2020年代,人工智能機械人的確會增加,改變許多產業模式、取代重複性工作。但它們並不低廉,也無法處理需要人類判斷和同理心的任務。明確來說,無法承擔照顧看護和社會服務領域的工作。
第二,2020年代也會證明,影響就業水準的因素,不是只有自動化,也取決於人口老化和移民。
富有國家人口老化,勞動力呈現衰減,許多國家增加機械人投資、部分國家接受更多移民,以彌補部分技能缺口並提升生產力。
人口老化相對較慢、擁有大量機械人的國家,情況最好;自動化投資不足,或是將世界隔絕在外,不爭取移民來增加勞動力的,則受到嚴重衝擊。
勞動力停止成長,導致勞動市場緊繃和薪資上升。但總體產出停滯、稅收下滑,衝擊公共和社會服務的供給;另一方面,技能勞工短缺,以及人口老化,促使相關服務的需求大增。
機器並沒有取代人類,它們取代人類勞工的能力受到高估。
事後來看,那些大力提出末日警告的人,將擔憂放錯了地方。今日,另一種反烏托邦情境的隱憂逼近:一個機械人太少而非太多的世界。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