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2
日本遊記:觀摩東京都美術館Finn Juhl and Danish Chairs展覽,感受科技取代不了的思考過程
東京都美術館位於上野,上野是我愛上日本設計的開始。大學時,我對日本設計仍流於表面,直到我認識了幾位來香港交流的多摩美術大學朋友;後來,我到東京探訪,他們帶我到上野公園野餐、參觀Le Corbusier 設計的國立西洋美術館,開啟了我對日本建築的探究之旅。這次來日本出差兩個月,出席大大小小的會議前,也要看看各樣最新。第一站,我來到東京都美術館觀摩 Finn Juhl and Danish Chairs展覽。
大家還記得我們中醫師和最近介紹的大廚project嗎?他們的家各自用了Finn Juhl的France Chair和經典Wall System。我一向鍾情北歐和mid-century的設計,熟悉我的更知道我喜歡儲椅子,所以每次見到這些作品都很興奮。
每次講座、寫專欄,有機會我都會recap一次「簡約主義」在北歐和日本的不同意義。前者多注意崇尚自然;後者多指對神靈的尊重;儘管出處不大相同,但來到今天其實在互相影響。在HINT的牆上,正有Design Museum Danmark一張寫着Learning from Japan的海報。
今天看Finn Juhl的展,首先很欣賞展覽的舖排。一開始展覽帶觀眾了解北歐當時的社會,Context和設計興起的關係,從Finn Juhl的老師、老闆、同輩和朋友等出發,好像有Verner Panton、Arne Jacobsen、Poul Kjærholma等等帶出對Finn Juhl作品的影響,雖然只是一個兩層的展覽,但簡而精,更有一個開放、讓大家坐上椅子感受的大廳。
其實這些世界有名的傢俬也有在香港展出,在其中一個商場就已經有一系列original pieces,下次行街不妨留意一下就在身邊的世界級設計。
我對傢俬的結構有份情意結,除了Form和Material,更巧妙的是一件傢俬如何漂亮地支撐本身和人的重量,整個設計的複雜程度不比一個建築物簡單。
美學是一種身教。今天展覽有很多親子的觀眾,可以想像到就算小朋友長大後未必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都會記得和爸爸媽媽一齊去過展覽睇靚嘢,未來對線條和顏色的敏感度一定會更加強,眼界亦更開闊。
在外國行各大大小小博物館時都見到很多人在寫生。現在影一張相很容易,為甚麼還要寫生呢?因為寫生從眼看見,再消化,到用手畫下來,是一個線條交錯、光影和物料質感的結合,是科技取代不了的思考過程。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