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7
《逆權司機》平凡的士司機足以改變歷史
改編自韓國光州事件的《逆權司機》(A Taxi Driver),成為本年度首部超越千萬入場人次電影和韓國史上十大最賣座電影之一,更成為出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
本片在韓國引起不少的迴響,韓國人民認識及討論這段歷史,韓國當局亦成立調查局調查事件,再次展現電影的力量。來到港台兩地上映,固然能夠讓兩地的觀眾認識當地歷史之外,當中的情節卻勾起各自的傷痛,分別是六四、二二八的白色恐怖以及近年發生的雨傘革命。
故事發生於80年代,要特別讚賞把Seoul 譯作漢城的中文字幕,用字精準,配合時代,電影本身也做了不少資料搜集,能呈現到80年代的感覺。改編自真人真事,來自漢城的士司機金四福因為想賺高額的車資而載一名德國記者Peter到光州,途中見證了光州民主化運動,並協助他離開光州。電影雖然加入不少戲劇化的場面(例如尾段可媲美荷里活的飛車場面),可幸的是沒有過度煽情。
平凡人的惻隱之心
同樣是宋康昊,金四福這個角色和《逆權大狀》相似,起初斤斤計較,及後因為看見暴政的殘忍,而冒死完成司機的使命,把Peter平安送到機場。
金四褔本來覺得學生食飽飯沒事做而去示威,認為他們阻人搵食,這個面貌的金四褔,對於近幾年活在香港的我們來說很熟悉,這不是在雨傘革命時,不少司機對此的觀感?
電影刻意去脈絡化,除了片頭和片尾的字幕交待,鮮有宏觀地看這段歷史,把觀眾的視點代入金四褔身上(當時政府封鎖光州的消息,並在媒體抺黑追求民主的市民,住在漢城的他當然對此一無所知),一起去經歷這段殘忍的歷史。
金四福由無知到親眼見證極權的壓迫,無辜的市民被槍殺,由他的眼中,我們看見一幕又一幕殘暴的畫面,稍稍有良知的人必定會動容。活在香港的我們,戲中的情節和現況相似,在裏面看到香港的影子難免會感到更悲傷,留下來還是逃出去,不就是我們正面對的問題?戲中這個掙扎的一幕,讓宋康昊展示了國民影帝級的精湛演技,吃那一個飯糰到駕車的一幕,表情變化細緻且精準,讓人能夠感受到角色心中的掙扎。
在大事大非下每個人的身位
金四褔的視點讓人容易引起共鳴,是因為他夠平凡,市井得像是我們身邊的人物。電影其中一個巧妙之處,就是用不同平凡人的故事,以呼應的形式,去令到每一個人所用的細微的小事(例如那個令金四褔轉念的飯糰),都是影響光州運動的發展。就如台灣譯名《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所描述的平凡人般。
金四褔的一句「我是的士司機,負責帶乘客載到目的地」,用以鼓勵Peter振作,這表面上是做好份工的心態,但其實在做好份工之外,這是做好一個人,去行公義。像Peter,他說他做記者是為了薪金(可憐香港記者的薪金總跑輸大市),他其實可以選擇不往光州跑,但相信著「那裏有新聞,他往那裏跑」,冒著危險把真相向世界揭露出來。就像是那班義氣相挺的司機和那個放行的軍人,他們沒有名沒有姓,但他們做好了自己的身位,足以改變歷史。
PS: 片尾播放了Peter Jürgen Hinzpeter的訪問,得知道他在死前都未能和金四褔再次相見,平行時空的結局不安的湧起來,深怕他被清算。在電影公映後,金四褔的兒子拿出照片證明金四褔是自己的爸爸,並談及往後的發展,幸好他並沒有因清算而死。
電影預告片: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