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6/2023
家駒逝世30周年——沒有為流行而媚俗
三十年原來可以好快過去。
就連Beyond推出最後一張專輯《Good Time》,都已經是1999年11月的事,當時姜濤還是個半歲幾的手抱嬰兒。
一直有個說法:「沒有家駒存在的Beyond已經失去靈魂,再沒有聆聽價值。」
這說法的前半部分可能對,但後半部分一定錯。
三人時期(1994-1999)的Beyond,其實在音樂表現上作出不少嘗試(例如吸收了當時英國正在流行的Britpop),收起了四人時期最後歲月的那份流行和通俗味,重回搖滾樂隊身份。
這樣說,不是指流行與通俗是問題,事實上流行與通俗從來都不是問題,反而,為了流行而去媚俗才是真正問題,畢竟搖滾樂隊不是一般由主流公司倒模生產的流行偶像,搖滾樂隊,是有話想去說,透過音樂去說。
說家駒是Beyond靈魂,的確是,不因為他是創隊成員,不因為他是主唱,而是因為他是創作重心,創作範圍,包括曲風和歌曲主題。最初,動用著被一般不聽搖滾人士講成「鬼殺咁嘈的音樂」,去說青春的鬱悶、成長的陣痛、理想的幻滅,是大部分年輕人都會有的心聲,而家駒就用他那把帶點沙啞的聲音,幫大家嗌出來宣洩出來 —— 同時也幫自己宣洩出來。
但理由再強烈的個人宣洩,都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沒有公共意義,偏偏很多樂隊到此就行人止步;家駒卻能由個人情緒宣洩,漸漸轉至對外在世界的觀照,原來有些人類問題,是共同的,是因為身處於同一個(人為)世界。
這是家駒的視野。不是任何夾Band的人都擁有這種視野。
當然家駒能夠開展這種視野而我們又能夠留意得到,是因為Beyond真的紅了,有人氣了,由所謂地下走上地面 —— 不只地面,直情走入紅館舞台。
能夠流行,因為樂隊有了Hit歌,成功吸引大眾,甚至吸引很多媽咪。流行衍生不少產物,例如電影,例如電視劇,又例如特別為暑假而設的電視特備節目《Beyond放暑假》,Beyond由以往宣洩鬱悶的青年,變成開開心心陪學生放暑假。
在音樂表現上的確是變了,但不代表Beyond變了質,因為家駒沒有變質,無論是流行以外抑或流行之內,無論是當日在高山劇場流住汗唱《永遠等待》,抑或後來在《勁歌金曲》獻唱《真的愛你》,家駒仍是家駒。
家駒生前有沒有真的作過歌給肥媽?不重要,重要是這個人在短促一生所做過、所爭取過,以及留下了甚麼。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