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4/03/2019

人類沒因資訊發達而文明,甚至正在退化被時代蒙蔽!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傳媒(包括網上社交平台及apps等新媒體)在這幾個月難以充分發揮反映市場的功能,這也難怪,基於市場是個別發展,過去幾個月有些板塊是率先調整價格的,首先是居屋,跟著是大部分的600萬以下私樓!這些率先調整的樓市板塊亦率先找到谷底回升,來到現在已接近回復,當然亦會有一些板塊是會走得慢一點,慢一點的板塊亦可能現在才開始調整,或者調整了一半,即是說,當大部分市場的樓價回復舊貌甚至再升10%也好,我們還會發覺有些樓市板塊出現劈價的!當市場同一時間有不同板塊出現上升及下跌的時候,有關消息也會牽起不同的群眾去支持及喝采(或喝倒采),所以樓市真相我們很遲才能弄清楚!我的「龍市理論」,認為樓市調整(二期)進入谷底鞏固完之後就會價格再上(一期),縱使我是去年首先說樓價將會調節的人,但是很多人都不滿意我說樓價下跌之後會再回升,於是那段時間我在網上受到圍攻,我只好更用力堅持我的真心說話回應!

 

  以上的現象正是我於本年在《2019年我對樓市的十大忠告》裏面,其中的第10點忠告「新資訊常態顛覆時代」:「2016年筆者提出『手提智能電話配合互聯網令任何弱小社群也能有充足的志同道合者,小眾代表甚至騎劫大眾的機會大增,市場上將不斷出現錯誤的報導,詮釋,趨勢甚至結果。』當時曾出現『樓市哈囉喂』即市場消費者負面情緒引起的價格調節後,到了現在市場情緒化行為已經成為了包含角色代入的媒體及網上批鬥,市場的真假是更加難以分辨了。」

 

  樓市現象有如一葉知秋,我們活在一個被資訊蒙蔽的年代,各位在過去幾個月,究竟是你被媒體(包括網上群組及討論區的新媒體)影響了多少?你又借用媒體標題來作情感發洩了幾多?無錯,新時代出現了兩個資訊病態,一是容易受傳媒集速的訊息洗腦!我們的手提電話隨身,每分鐘都收到大量的訊息,但是這些簡短訊息容易麻痺我們的分析能力,我們已經改變了以前看一本書深思熟慮去分析的閱讀習慣,而是被強行接收了很多訊息,其實就有如填鴨一樣,被洗腦的效應極容易做到而不自知,在「人人也覺得自己較聰明」的情況下,所以大部分被洗腦的人都不相信及不認為自己已被洗了腦;第二種病態是縱情於網上社群!網上包括apps等不同的平台已經各自分群組去到不同的社群,人們將自己喜愛的標題放在同價值觀念的社群去討論及發酵,這會得出兩個結果,一是正確至極致,另一種是錯到盡頭也不自知!我們看到地產市場如是,人們對政治甚至自己的國家也如是!

  

今天你不同意造地,未來樓價高別怪人

 

  好友是否就是對到極致的一群?如果沒有忘形及沒有過度借貸,仍然堅持到足夠的風險對策的話,暫時來說他們是!但不等於未來也是正確的。

 

  一些樓市淡友是否就是錯到盡頭而不自知?正確來說,樓價升跌本是平常事,買樓或者看淡其實是一種生活中的選擇,所以縱使樓價上升也不可以說看淡不正確,但是如果看淡之餘是執著賭氣的話,這類人輸得愈多,看著置業機會過去,背負著的包袱就愈來愈重,而且是沉沒成本,甚至有些人祈求別人投資失敗,期望市場崩潰,但他們因為與類似的社群聚在一起圍爐取暖,在「同道真理」的凝聚下,這些人會用正義之劍去「斬殺」不同意見的人,這和文革的批鬥结構性是一樣的,可怕啊!

 

  我剛在日本旅遊,我的大兒子常和我們玩「誰是臥底」遊戲,這個是人人都忠於自己,覺得自己正確的遊戲,但是真理並不取決於自己,是取決於誰是大多數!筆者寫這篇文只是我的真情分享,但錯的也可能是我自己,我謙卑地以一個凡事自我反省的心去繼續過活的!

 

  在香港的民生裏面,其實愈開發多土地對市民就愈有利!但是香港這幾年幾乎是全民反造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去反對,甚至乎曾經出現有人負面評價買樓人士是「樓奴」的反買樓思潮!但是每次樓價下跌自然少了人買樓,也因此自然多了人租樓,租值自然會上升,這個最後亦變回支持樓價!香港只有一條路行就是狠狠地造地,如果你因為環保或者任何理由,不同意造地的時候,將來出現樓價更高企的後果就不要怪人,不要埋怨任何人了!

 

  最近的中美談判一樣可笑!無論任何新聞出現,人們都會覺得並以中國是處於下風去分析!爽一爽!現代人總喜歡活在自己世界裏面,和自己同道的人一起共鳴,在香港投資成功其實並不難,只要和愚昧的大多數行相反的方向就可以了!

 

  我們都是麻醉在世代的困局之中,誰是對!誰是錯!誰肯醒覺!還是我們根本是一起失敗?讓時間去告訴我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生死教育 | 禮儀師分享對生死的看法,修復遺體同時其實是修復家屬心靈► 即睇

我要回應13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wkwong1966發表於 2019-3-13 07:31 PM
  • #14
  • 我最近也十分迷上台灣高雄市長韓國瑜,除了他本身的個人操守值得欣賞外,他更把民主選舉的真正典範,展現得淋漓盡緻;他雖然表現得較為粗豪、市井,但看他言中有物的本領,其目光之遠大,才是他真正贏盡台灣老百姓之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19-3-13 03:41 PM
  • #13
  • 我因為在喜馬拉雅聽了周樺的《禇時健傳》而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是少數真正能讓我佩服的大企業家——成功的企業家成千上萬,但我看不少人的成功經歷裡有著太多的運氣因素在內。我因此向讀者們強烈推薦此書https://mp.weixin.qq.com/s/Y1jNQ2jLDkKRiRH9RKq56Q

  • 引用 #12 GreatChinese 發表於 2019-3-13 03:39 PM

    71 歲,被判無期徒刑,唯一的女兒上吊自殺。老婆也被關在另外的監獄生死未明。不僅從亞洲煙王變成階下囚,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19-3-13 03:39 PM
  • #12
  • 71 歲,被判無期徒刑,唯一的女兒上吊自殺。老婆也被關在另外的監獄生死未明。不僅從亞洲煙王變成階下囚,而且是真正的家破人亡。中秋節一個人披著毯子在值班室看電視的褚時健不知道他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此刻,命運已不由自己決定,人生該做怎樣的抉擇?如果之前的經歷,榮譽可能有運氣的成分。而現在赫然一身才是真正看出一個人品性的時刻。這種對於普通人來說難以承受的打擊面前,褚老爹沒有垮掉!



    75 歲出獄,想了一圈。決定去哀牢山種橙子!年齡大不說而且是跨界,所有的知識都要從頭學。雖然有以前研究煙草種植的經歷,但是隔行如隔山,這種障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有勇氣翻越。不僅翻越,而且還促成這個產業的現代化工廠式生產。看到這些部分,我合上書,傾佩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以前我一直認為只有蘭博才是真正的男人。後來漸漸明白這種才是男人中的男人,爺們中的爺們,硬漢中的硬漢,大哥中的大哥!



    我能分析出王石他們覺得困難的事情褚時健為什麼覺得不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褚時健會有意無意的將事情進行分解,耐著性子每次解決一點點,事情被攻克不說,困難度也自然降低很多。這種做事方式,我父親也跟我講過,然而這種韌性和勇氣,我只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9-3-11 06:46 PM
  • #11
  • 回覆 #10 wkwong1966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Well-said!本人完全同意你的觀點!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wkwong1966發表於 2019-3-10 07:03 AM
  • #10
  • 作者主張在香港買樓是現今一項好的投資,我不反對;但問題其實不是在是否買樓,而是人在買樓的想法,才是影响他的將來的最重要因素。若是以投資的思考去置業,便要承擔投資的風險;最簡單的投資邏輯,是有機會賺、也有機會蝕的;若不能承受「蝕」風險,便不應該投資了。而人經常在投資失敗後,便會推卸地說,是別人的問題,最常見的便是「政府的錯」;世界上那有必賺的投資呢!政府政策的因素,也是其中一項會影响你們投資的成敗關鍵,難度不放在投資的考慮中嗎!

    再說,若是想買樓安居的朋友,也是要考慮經濟因素的,不可說,你只是想住啫,便不用面對生活風險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除了經濟的因素外,天災、人禍也是必然存在的風險,尤其是人心難測的一部份,那有無條件的一帆風順的一生。

    理論上,人最能擁有的,是自己的「腦袋」,若能訓練你自己的腦袋,才可增加你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只有這樣,你才真正有條件地過你的一帆風順。故無論資訊多或少,也是需要你的「腦袋」來決定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9-3-9 12:48 PM
  • #8
  • 回覆 #4 hongkonger


    這本來是一個很美好的投資環境,但在政治上這是會製造悲劇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9-3-9 12:42 PM
  • #7
  • 回覆 #3 hongkonger


    因此,文明和智慧只屬於能獨立思考的人,以感情去回應事實的人是會進一步在資訊發達之下被蒙蔽或者迷失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9-3-9 12:41 PM
  • #6
  • 回覆 #2 hongkonger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人們經常會將一件事的後果只極端地看好或看差,其實真正結果是兩種因素相抵之後,向較強的一面發生。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9-3-5 11:23 AM via mobile
  • #5
  • 如何對應此浮世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用靜對應浮,用慮對應Easy Answer,用定對應五色五音五味。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饒宗頣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9-3-5 10:59 AM via mobile
  • #4
  • 但最最致命的是資訊超載下人類的正常反應: 掃描天量資訊/頭條就是內容/囫圇吞棗地吸收資訊,然後在社交媒體啦啦隊地吶喊助威。
    這種快餐式的吸收資訊,形式大過內涵,形狀等於營養,亦造就當代人的超短集中注意力(short attention span),不耐煩,尋求Easy Answer和即時滿足感(Instant Gratification).
    結果是不少世人的性格被錘成浮躁,膚淺,媒體是浮誇,意識形態優先,經濟活動是浮動無根,短視欠長期規劃,這就是這世代的浮世繪,ㄧ字記之曰: 浮。
    希望跟住下來不是浮生六刼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9-3-5 10:37 AM via mobile
  • #3
  • 這是資訊爆炸的年代,在人類歴史上也找不到同樣的資訊太多到超載的年代。
    儒家說過猶不及,都不是最理想,本來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資訊數量應是當代人的應世之道,但後來我發覺這個"度"又取决於你的原本對人事世事的觀點: 左派的只吸收左派觀點,右派的吸收自家的,結果世人不是世事的觀察家,而是自家觀點的啦啦隊。這種情况結合社交媒體的無處不在特點,更令這些觀點被強化,有些更成為極端化,像ISIS吸引到歐美的回教年輕人。
    更致命的是強大的搜尋引擎和改動原圖軟件,令很多觀點是先有結論,後找撐佢的數據。這種偽科學的觀點更令信徒不能自拔,在處事上犯了錯誤,或錯上加錯。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9-3-4 03:59 PM
  • #2
  • "人類沒因資訊發達而文明,甚至正在退化被時代蒙蔽!"
    Information overload+ human hubris= self-conceit
    "在香港投資成功其實並不難,只要和愚昧的大多數行相反的方向就可以了!"
    Luckily for me, the lessons of this sentence was learnt long time ago....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