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徐立:海外業務佔逾兩成,不擔心日後遭貿易禁制
中國自上而下掀起了一股科創熱,政府大力扶持戰略產業發展,民間對新科技的態度亦十分開放。在大環境下,只要是和高新科技掛勾的商業項目,都可得到大量的融資機會,獨角獸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包括由香港科研團隊成立的人工智能(AI)獨角獸商湯科技。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立指出,在擴展海外市場時會尋求當地企業合作,不擔心中美貿易關係轉差影響商湯的擴張(受訪者提供)
商湯科技年初兩度融資近百億港元,目前市值已達到約352億元,其市值增長速度備受業界關注。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接受《經濟通通訊社》訪問時表示,商湯的成功建基於中國優勢,但暫時不擔心日後會招致美國禁制。徐立又指公司融資主要是為研發新的垂直業務,目前不缺錢,亦未有具體上市計劃。
有研發需要才尋融資 暫未有上市計劃
商湯科技在人工智能界別大名鼎鼎,學術水平亦獲業界肯定,但市場關注商湯的商業落地及賺錢能力。徐立透露,商湯科技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就處於盈利狀態,之後每季度均預期會盈利,公司整體上比較健康。根據資料,商湯涉獵多個AI應用場景,包括AR(擴增實境)、自動駕駛、智能城市等,合作夥伴有高通、本田、中移動、華為及小米等。
不過號稱已有盈利的商湯,融資步伐未有停止。商湯今年4月C輪融資47億元,未過兩個月,便再次宣布完成48.5億元的C+輪融資。商湯突然吸金百億,難怪有傳聞指商湯將於今年年底在香港上市。徐立回應指:「現在融了很多資金,需要把資金轉化成業務的動能,這樣才是上市比較好的階段。」他指商湯要待業務沉澱下來、遠景變得清晰才會上市,香港是一個可考慮的上市地點。
那麼,融回來的錢都花在哪裡?徐立強調,商湯只有在開發新的垂直方向,可能要做垂直整合及擴充產品線時,才會尋求融資,公司今年在超級電腦(超算)等垂直方向上投入更大資源,希望發展可對外提供的深度學習、訓練解決方案,目前商湯不缺資金。
商湯擁150名AI博士 優勢全靠「水大魚大」
中國在AI產業方面發展迅猛,商湯、雲從、依圖及曠視被媒體稱為AI界的四小龍,商湯無論是學術成就、比賽表現還是融資規模上,在國際上都算得上第一梯隊。
徐立指商湯能走到今天,最重要原因是「水大魚大」,「水」指的是中國在AI領域的創業環境:中國AI應用場景廣泛、人口數量多、大數據發展迅速,再加上有關專業的中國人才儲備充足,令中國在AI領域具備核心的競爭優勢。
商湯有44份論文入選今年的全球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展現其強大的科研能力。徐立指,商湯擁有150多名AI專業博士,研發團隊達到1500人,即使在矽谷亦難以聚集到這麼大規模的AI人才。
商湯為技術型企業 國際投資者參投未遭阻礙
AI行業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甚至連國企亦擁抱AI技術,為商湯帶來了龐大的應用需求之外,亦有助中國政府自身的戰略發展。對內方面,中國利用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管理人口,試圖設立全方位的公民信用系統;對外方面,中國正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期望未來在國際上贏得一定的發言權。
國家科技部今年9月宣布,商湯集團成為第五大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商湯亦會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圖左至右分別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商湯聯合創始人湯曉鷗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資料圖片)
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在高新科技的發展勢頭,美國更對中國部分科企實施制裁,包括一度禁止本國晶片公司向中興通訊進口,呼籲盟國拒絕華為參與5G設施建設,至於同樣是研究人臉識別的攝像頭廠商海康威視,亦被美國軍方禁止採用。
商湯亦和中國政府有多方面的合作,徐立對此表示,商湯暫時不擔心公司會招致海外禁制,因公司投資方不乏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包括老虎基金、淡馬錫、銀湖、富達國際,甚至是美國龍頭晶片商高通,這些公司在投資商湯時,美國有關組織給予綠燈放行,反映商湯在國際上仍然被視為一家技術型的企業。
商湯目前有20%到25%業務在海外,主要來自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且這部分的收入還在持續增長。
商湯堅持原創AI技術架構 望提高迭代速度拋離抄襲者
國內科創行業融資環境良好,成為創業家的樂園,不過中國初創企業的質素則非常參差,大部分是照搬海外或國內同類公司的技術框架,原創能力欠奉,所以只能通過燒錢甚至是造假手段搶佔市場,例如旅遊界獨角獸馬蜂窩被指其流量數據大規模造假,只是這個創業時代的冰山一角。
商湯科技號稱有1500人的研發團隊,其超級電腦(超算)算法能力達到國際級,展現了其原創能力。商湯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對《經濟通通訊社》表示,做原創比起「拿來主義」,成本投入會增長數倍,但正正是因為其不符合商業邏輯,所以沒有多少同行會走同樣路線,因此產生能吸引人才。徐立指出,商湯搭建了底層的技術基礎架構,其超算針對AI運算的每秒浮點運算次數已達到140個petaFLOPS,位居世界前列。
儘管商湯的底層技術架構並非首創,但徐立強調他們不是在「重覆發明輪子」,因為現有技術框架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而當公司建成整套技術架構後,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應用需求,在產業的垂直方向進行投入。
但是高成本自行研發的原創系統,有可能被其他公司「借鑒」套用。徐立拋出一個「Escaping Velocity」(逃逸速度)的概念,指當公司創新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更新迭代的速度會比別人抄襲的速度還快,對公司人才聚集、運算工具聚集、以及場景覆蓋方面都可形成優勢。
花絮:AI技術引發倫理問題?徐立持敬畏態度
近期中國科學界最熱的話題,莫過於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科學倫理爭議。其實人工智能背後的道德問題亦一樣備受爭議,外界關注AI會否取代人類勞動力,以及機器人會否有朝一日擁有思想。
徐立承認,商湯乃至於業界研發的深度學習技術,大方向就是希望機器人自行尋找學習目標,但實際上業界距工離生成通用人智慧還比較遠。徐立表示,在理論上人工智能總有一日可以不通過演算法支援,模擬所有的腦部計算,但他會懷著一個敬畏的心態看待這個進程,認為要及早做好人和機器之間的高度合作,以及盡早出台監管政策或規範。
撰文:楊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