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經脈》CPI兩年半首轉負,PPI跌幅縮,北京水災33死
中國經濟重現CPI及PPI雙跌場面,亟需當局進一步出招提振,A股今日(9日)全日偏軟,消費板塊集體跌,晶片、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股走低,即使醫藥股拉漲、金融及地產股小升亦難以抹平跌幅。滬綜指全日跌0.49%,報3244.49點,5000隻A股中有超過3700隻個股下跌;深成指跌0.53%,創業板指軟0.01%。
(資料圖片)
交投繼續萎縮,兩市全日成交736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日跌7.8%,陸股通淨流出超過13億元。
人民幣兌一美元即期匯率(CNY)今日低開高走,升破7.20關口,收報7.1989,較上個交易日4時30分收盤價升144點子,止兩連跌,全日在7.1944至7.2185之間波動。人民幣兌一美元中間價今報7.1588,較上個交易日跌23點子,兩連跌,創7月12日以來四周新低,但較市場預測強610點,創半個月最大偏離水平,凸顯監管加碼維穩力度。
今日新聞精選
1. 國家統計局公布,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3%,是自2021年2月之後CPI首度轉負,且是2021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環比則上漲0.2%。7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降幅由6月的5.4%收窄至4.4%,環比則下降0.2%。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指,受上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7月CPI同比有所回落,但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明顯回升,同比漲0.8%,漲幅擴大0.4個百分點。她並指,CPI同比回落是階段性,有望逐步回升。分析人士則認為,7月CPI或為全年最低值,並預計年內餘下幾個月CPI同比難明顯反彈,或在0附近徘徊,而為支持經濟、扭轉物價「雙負」局面,下半年可能降準、降息,也可能有額外的財政刺激措施。
2. 受颱風和暴雨影響,京津冀等地近期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其中北京市截至8月8日24時,33人因災死亡,5人因搶險救援犧牲,另有18人失蹤;全市近129萬人受災,5.9萬間房屋倒塌,14.7萬間房屋嚴重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2.5萬畝;重災區北京門頭溝區有40條村需要重建。河北、北京、黑龍江、吉林、天津等16個受災地區的保險機構收到保險報案20.79萬宗,估損金額71.31億元;目前已賠付6.86萬宗共4.32億元。國務院總理李強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下一步做好防汛搶險救災、群眾生活保障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舉措,並提出要著眼長遠,加強北方地區水利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高水旱災害防範應對能力。
3. 據官媒《經濟觀察網》報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房地產政策調控優化會議即將在8月召開,主題關乎房地產相關政策如何調整優化。另據《中國證券報》引述多位業內專家稱,金融管理部門作出明確表態之後,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已轉入方案研究制定和實施階段,調整存量房貸利率或可通過借貸雙方協商、大型銀行帶頭調降等多種方式推進。
4. 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公安局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通知,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提出強化醫保基金監督管理、深入治理醫療領域亂象、切實推進工作取得實效等五方面共16項工作任務,開展高值耗材專項檢查、整治「紅包」回扣專項檢查、醫德醫風教育主題活動等三項專項行動。
5. 企查查App顯示,增城市碧桂園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楊惠妍卸任董事長,張進銳、張海武不再擔任董事;新增丁傑為董事長,新增王增瑞、陳金星為董事。另有網上流傳一張佛山市自然資源局於7日印發的信函,內容為催促碧桂園的兩家子公司繳納13.7億元的土地出讓金。內媒引述接近碧桂園人士回應指,公司目前未收到政府相關文件,將針對各方關切的問題第一時間溝通各級部門推動解決,積極按協議履約。
6.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外交部長王毅將於8月10日至13日訪問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中方期待通過此訪,同東南亞三國加強戰略溝通,落實好中新關係新定位,推進中馬、中柬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深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雙邊關係不斷邁上新台階。中方並願同三國共同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落地,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和平安寧,深化交流互鑒。
7. 美國總統拜登預計本周簽署一份行政命令,明年起限制美國對中國的關鍵技術投資,包括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據外電報道,投資限制令可能只會針對那些營收至少一半來自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行業的中國企業,這意味著像阿里巴巴、騰訊這類擁有AI業務但佔比不高的科技企業仍然可被投資,但主營相關業務的中國初創企業將被限制投資。
8. 被稱為城投界「四大網紅」之一的山東濰坊,化債壓力巨大,而當地城投平台併購的A股上市公司項目大多帳面浮虧。據內媒報道,山東濰坊相關部門正要求地方城投平台提供部分涉及A股上市公司併購案例的全面材料,配合對併購相關的主體進行審計工作。另內地《經濟日報》頭版評論文章稱,中國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應統籌用好金融資源,政策性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一攬子符合市場規律的化債方案。
撰文:經濟通中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