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季GDP增4.5%勝預期 消費帶動惟投資生產遜
中國於去年第四季結束了種種嚴苛的防疫限制,重新擁抱經濟增長模式,財政貨幣部門雙重發力,「鐵公基」開工,銀行大量放貸,而就在全球衰退預期、外貿不景、失業問題等不安因素籠罩下,今日中國迎來了經濟復甦的最重要成績單。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為2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5%,大勝市場預期的4%,按季則增長2.2%。
經濟同比快速成長有賴於「三駕馬車」中的消費部分,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從數據上有所反映,首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億元,同比增長5.8%,尤其是3月有關數據同比增長10.6%,大勝預期的增7.4%。但在工業生產和投資方面則復甦不及預期,季內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其中3月的增加值為3.9%,略遜市場預期的增長4%;首季固定資產投資107282億元,同比增5.1%,遜於市場預期的5.7%。
近來有愈來愈多的內地網民表示工作不好找,官媒評論稱高學歷年輕人應放下身段參與較低端的勞動崗位,引發網上熱議。數據顯示,疫情全面放寬之後就業形勢沒有太大改善,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而青年失業率仍然高達19.6%,以全季來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比去年第四季下降0.1個百分點,當局形容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至於作為金融風險敞口的房地產行業則在低位稍顯回升,今年1-3月商品房銷售額30545億元,由跌轉增4.1%,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7.1%。商品房銷售面積299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4%,不過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嚴重打擊開發投資熱情,首季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5974億元,同比下降5.8%,降幅較1-2月再擴大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19767億元,下降4.1%。
經濟增長帶隱憂 信貸增量未轉為投資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表示,總的來看,一季度,生產需求企穩回升,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巿場預明顯改善,各項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政策舉措靠前發力,積極因素累積增多,國民經濟企穩回升,開局良好。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仍然複雜多變,國內需求不足制約明顯,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牢固。付凌暉指,當局下階段將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綜合施策釋放內需潛力,大力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4.5%的GDP同比增長數字盡管好過預期,但和政府工作報告中5%的全年增長目標仍有一定距離,這意味著接下來三個季度中國必須要有更強勁的復甦勢頭,且要避免發生金融危機,才能滿足中國政府的經濟增長預期。值得留意的是,今年的增長幅度是建立在去年疫情封控導致的低基數之上,尤其是去年第二季GDP增長只有0.4%,所以同比上漲幅度對比實際經濟狀況可能會出現高估的情況。
從環比數據來看,中國第一季經濟比上一季增長2.2%,反彈幅度遠不如2022年第三季(按季增長3.9%),盡管疫情發展的不同時期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但考慮到防控措施已全面放鬆,這樣的復甦表現仍然值得擔憂,後續中國的貨幣及財政部門仍需要為中國振興經濟提供動力。
經濟「三駕馬車」之中,最讓人意外的是固定資產投資首季表現顯著遜於預期,因今年首季度銀行業的資金發放程度史無前例,尤其是對企業發放的中長期貸款,1月增量高達3.5萬億元,2月增量1.1萬億元,3月增量亦達到近2.1萬億元。外界本預期新增資金將大量投入於「鐵公基」建設,不過實情似乎並非如此,因為今年3月挖掘機國內銷量只有13899台,同比下降47.66%,有市場人士分析,中長期貸款主要被用在對到期地方債的置換上,所以新增貸款未能構成乘數效應,亦有人分析,新增信貸要在第二季的固定資產投資上才能體現。
除了今日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外,上周公布的CPI數據亦引發關注,因3月同期CPI同比僅上升0.7%,市場擔憂中國即將進入通縮,不過國家統計局今日卻堅決反駁有關論述,稱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縮,市場供求基本穩定態勢沒有變化。首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尤其是3月數據同比增長10.6%,或許能印證消費復甦,但考慮到去年同期導致的低基數效應,市場亦不應誇大消費增長的力度,在經濟上行區間CPI顯著下跌,值得政策制定者有所警惕。
撰文:經濟通記者楊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