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寫】搶菜、核酸……我的居家抗疫實錄
「叮鈴鈴……叮鈴鈴……」我摸到床頭的手機,睡眼惺忪地按停鬧鐘,現在是早上5:58分,還有兩分鐘就要開始今日的第一輪搶菜大戰。我起身拿起手機,點開叮咚買菜,快速流覽一下前一天早已加入購物車的食物,蔬菜、牛肉、水果、豆腐都有了,走到客廳尋找WIFI信號最強的地方,等待六點整的到來。當手機顯示6:00那一刻,我瞬間精神起來,眼睛緊盯屏幕,不停地按購物車下方的結賬按鈕。眼看著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我每次點擊換來的都是「系統繁忙」,似乎永遠無法到達支付頁面。6:10分,手機界面顯示出今日所有外送時段「已約滿」,宣告我第一輪搶菜的失敗。
我打開微信群組,看到鄰居們有的搶到了菜在曬單,有的在抱怨著已經連續幾日搶不到了,我又點開了居委會的最新通知,看看今天要下樓做核酸還是在家里做抗原自測。安排完今天的防疫流程後,我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同時等候8點半開啟的第二輪搶菜活動。
在居家隔離期間常常需要做核酸及抗原自測,從一開始大家亂哄哄地擠在一起下樓排隊做,到後來一棟樓一棟樓地叫號做核酸,整個做核酸流程變得井然有序起來。(微信群組圖片)
各地封控致生鮮平台運力不足
自3月10日起,我所居住的社區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開始實行封閉管理,中間短暫解封過一天,但不到24小時又消無聲息地再度封閉,令所有街坊鄰居措手不及。所幸最初封閉的十幾天,快遞和外賣仍在正常運作,居家隔離的我並未感到有什麼不便。
在3月27日上海宣布「鴛鴦鍋」式的封控以來,所有超市、外賣、快遞全都關閉,居民主要的購物渠道就是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每日優先、美團買菜等生鮮平台。而許多外送小哥都被封在了自己的小區里,生鮮平台運力顯著不足,只能在固定的時間點開放有限的購買名額。
在記者所居住的小區外,整條街已經裝上了藍色的鐵板,至目前已封閉超過30日。截至4月12日,上海此輪疫情累計報告陽性感染者已超過22萬例。(微信群組圖片)
團購自救 以物換物
此次疫情中最讓人感到焦慮的並不是疫情本身,而是上海不斷變化的防疫政策。
起初,上海實行的是精細化防疫政策,即哪里出現疫情就將哪裏封閉14天,範圍可以小到一間奶茶鋪,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不影響大多數人的正常生活。奈何此次奧密克戎毒株傳播速度極快,人力追蹤病毒的速度完全趕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以至於最後發現感染面已經成幾何倍數增加,因此即便上海一再強調「不會封城」,結果最後還是不得不選擇了封城。
隨著封城時間的延長,各大生鮮平台愈發不堪重負,因此居民紛紛發起自救行動,比如組團直接向廠商訂貨或是鄰里間互相買賣、以物換物等。每天下午工作之餘,我便開始留意起微信群組里的各個採購團,這些都是小區居民自發組織的,由一名團長負責與廠商聯絡採購事宜,有的群組採購米麵油,有的採購蔬菜水果,還有肉類、魚類、麵包吐司、生活用品等等應有盡有。
政府發放的防疫大禮包,有口罩、抗原自測試劑,以及蓮花清瘟。(林雯婕攝)
靠著各大團長的支持,以及偶爾幸運地在生鮮平台上買到幾單食品,我的居家隔離生活尚算物資充裕。在各個群組中採購食物的時候,我也會留意群組里有沒有需要幫助的鄰居,看到有人需要鹽、需要洗潔精,我就會把家里多餘物資拿給他們,鄰居們也會回饋一些水果、紙巾之類的,每做完一筆「以物換物」的交易,突然覺得鄰里間的關係又親近了許多。
另外,我所在的小區居委會還可以為居民提供「蔬菜盲盒」和「肉類盲盒」,各三十元人民幣一份,每三天可以購買一次,但具體是什麼蔬菜和肉類要拿到手才知道。在搶不到生鮮平台的菜或者團購失敗時,居委會的肉菜盲盒至少可以保障自己有一餐飯吃。在居家隔離的期間,我還收到了兩次政府物資,有蔬菜、掛麵、午餐肉、大米等,也略微充實了一下自家的雪櫃。
居委會購買的蔬菜盲盒,價值30元人民幣。(林雯婕攝)
正常生活仍未回歸
11日上海發布了新的政策,將全市分為三個區域分級管控,分別是封控区、管控区、防範区。其中,封控區將實施7天封閉管理+7天居家健康監測;管控區實施7天居家健康監測,人不出小區;防範區則允許居民區內流動,但嚴格限制人員聚集規模。不過短期內,無論身處在哪個區,搶菜、團購、核酸依然佔據著每個上海人的生活。
撰文:經濟通上海記者林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