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變革】碳中和願景料啟環保嚴監管 中國工業新時代遇變局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致力環保整改行動,包括成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大規模關停養豬場、推行垃圾分類等,而在全球各界呼籲重視氣候變化的聲浪下,中國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簡稱「30.60」目標)。
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消耗,提升清潔能源使用量、推廣低碳生活是長期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直接方法。(shutterstock圖片)
美國總統拜登多次放話可在氣候變化議題上與中國合作,中國憧憬通過「環保牌」修復兩國關係,加上以新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是中國計劃「彎道超車」的方向之一,減碳勢必成為未來中國環保政策的主調,將對傳統工業生產帶來深遠影響,新一輪環保風暴已經形成。
料萬億資金投資新能源 光伏股市值創新高
踏入「十四五」,中國阻止氣候變化的計劃可用「雄心勃勃」來形容。除「30.60」目標外,習近平還曾在公開場合提出,目標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將「30.60」目標列為今年的重點任務,要求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預計,在碳中和願景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七個領域需要投資70萬億元人民幣。
政策利好,光伏行業龍頭保利協鑫(03800)今年市值已增長1.8倍,股價屢創歷史新高,而A股光伏板塊平均股價同樣處於歷史高位。
全國碳交易市場本月運行 涵括多個重污染行業
要達成減碳目標,節約或取代化石燃料消耗是最直接的辦法,但企業須付出較高成本,這時候一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則有助解決問題。根據碳交易市場機制,從事工業生產的企業將獲分配碳排放配額,若超額排放則須在碳交易市場購買指標,否則將受到懲罰。碳交易市場的好處是以市場機制降低社會整體減碳成本,因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可通過賣出指標賺取收益,而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可以直接買入指標,變相將減排任務交由其他企業負責。
根據中國今年出台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全國碳交易體系於本月正式運行,據內地券商整合資料顯示,航空、電力、造紙、有色、石化、化工、建材和鋼鐵等行業,最終都會被納入碳交易體系。
不過在實踐碳中和前要先達成碳達峰,所以在2030年目標達成前,化石燃料消耗仍然會呈現按年增長狀態。有跡象顯示中國有意提前完成碳達峰目標,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倡議行業應努力為「十四五」期間提前實現碳達峰作出應有貢獻,或意味著行業「自發」將碳達峰限期提前5年,另外外媒亦預測中國石油需求峰值最快會在2025年出現。
人行專家:重工業省份或面臨嚴重金融風險
碳中和藍圖已經在中國徐徐展開,但外界認為中國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細節,有外媒引述專家質疑這個激進的環保目標是否能夠達成。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落後和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工業生產造成空氣污染情況仍然未解,霧霾問題持續影響居民健康,在這個情況下談減碳如同「未學行先學跑」。外界預測,當局要落實減碳,最有可能的做法是「一刀切」,要求不符合低碳排放標準的企業關停或整改。
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量達到98.3億噸,是第二名美國的2倍,從終端部門來看,製造和建築部門是碳排放的主要源頭。(資料圖片)
不過中國若要掀起環保風暴,代價可能十分高昂,因水泥、鋼材、基建等環節都是碳排放的大頭,「30.60」目標不但涉及到部分央企的核心利益,還可能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造成打擊。海通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隱晦地提及,碳中和政策勢必會對產業發展和結構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堪比過去幾年推行的「供給側改革」。
馬駿提醒,在碳中和目標背景下,中國煤電企業貸款的違約率可能在未來10年上升到20%以上;在山西、陝西、內蒙古等高碳產業密集地區,此類與氣候轉型相關的風險可能會演化為區域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以及由於大規模企業倒閉所帶來的失業和其他社會風險。
小知識:碳達峰與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經歷平穩期後持續下降,標誌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勾;碳中和是指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分被樹木吸收,從而達成零碳排放。
撰文:經濟通記者楊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