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5Text: Yan LawPhoto: Kenji Lo
【別怕,有我在】不只是聽秘密的樹洞!藝術治療師駐北角商場助港人解鬱
「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個案,是一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他性格內斂、安靜,在學校裏沒甚麼朋友,所以每次小息,就只有他自己一個在操場上行來行去。老師也束手無策……」後來,這個孩子來到了Gigi的藝術治療空間。「最初他和平日上美術堂一樣,用白色泥膠造了些小飛機和小巴士出來;直到發現藝術治療可以有很大的可能性,才放膽愈造愈大,更用上不同的物料和顏色,想要造出一架A3 size的大飛機!」
父母的關心=孩子的壓力?
只是Gigi沒想到的是,過了大半年後,來到最後一節,她按照最初和孩子的協議,邀請其媽媽一起參與,目的就是想讓孩子有機會和媽媽分享其作品,也希望媽媽知道這些作品都很有價值,不可隨便丟掉。「怎料在媽媽到達前的五分鐘,孩子把他未完成的大飛機拆爛,然後用三分鐘極速造了一架和平時一樣的小飛機。」
看著孩子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Gigi心痛不已,皆因她在這些日子裏,親眼見證著孩子——如何勇敢地打破自己的創作框架。「但我也尊重他的選擇,畢竟那個作品是屬於他的,他有絕對的話語權。」然而,故事並不就此結束。Gigi平衡過父母的知情權和孩子的私隱權後,終決定打了通電話給孩子的媽媽,並在談話中發現,「原來她每天都會問孩子,你今日有沒有乖?老師有沒有稱讚你?其實這位媽媽並不是不愛惜自己的孩子,但可惜的是,有時她的一句關心,聽在孩子耳裏卻變成了壓力。」
上述孩子的故事,不過是冰山一角。「看過不少孩子的作品,他們都在不停叫救命,說讀書真的很辛苦……但這些說話,他們都不敢對父母說,因為他們都很想做父母喜歡的自己。」Gigi說。(註:這幅畫是由一位智障朋友所繪,雖然看似表達傷心,但其實只是點多了墨水,這也提醒了Gigi不要過度解讀別人的意思。)
回想這件事,Gigi有點鼻酸,但她很欣慰自己是一位藝術心理治療師,能夠為人提供一個遮蔭歇息的空間。「我不過是一個陌生人,他們卻願意與我分享生命中的糾結,甚至內心陰暗的一面,這是一份很大的信任,我覺得很榮幸。」不過,也不是人人都願意打開心扉讓Gigi參與其中。「試過和一個英國女人做藝術治療,在整整九個月裏,她都只顧著說著貓的品種、泥土的酸鹼度、樹葉的形狀,懸崖的種類、岩石的特徵……英文是我的第二語言,要捕捉她的語言內容本身已有一定的困難,何況她還用上很多專業名詞。當下我只有一個很大的感覺——我的技能被剝奪了。」但冷靜下來,Gigi開始從這個女人的角度去想,「為甚麼她會如此抗拒我去觸摸她的內心?為甚麼她要用那麼多專業名詞來隔絕自己?其實都是因為她經歷過很多難過的事情,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夠開放自己。」
除了顏料,Gigi還會提供黏土、布料、沙、玩具等物料,讓治療對象可以更具體地表達到自己的情感。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