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018Text: Helena Hau
政治藝術·藝術政治?一段相愛相殺的關係,上演一場激烈碰撞的戲碼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同樣有人的地方也從不缺藝術,而藝術和政治驟眼看是兩個毫不相關的獨立個體,但實情是兩者之間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纏關係,你以為浪漫動人,其實就是相愛相殺。
「藝術」看似虛無縹緲、吃飽無事做的行為,為何還能「生存」?因為它擁有抨擊意識形態、打破刻板影響和影響固有價值觀的能力,並且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而這不正是政治家愛藝術的緣由嗎?
談及藝術史,從不缺畫家為皇權、宗教服務的藝術作品,由雕塑家為英雄塑像至畫家為領袖人物繪畫肖像畫這類藝術符號裡,就可見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法撇清。曾有那麼一段日子藝術似與「自由」相遇,由畫室內搬至室外,進行寫生,但戰爭的到來,便將一切打回原形。
藝術,是武器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對英雄、優勝民族的神話化,相信是每個政治家都沉溺的。但當藝術如實倒影時,問題就來了,他們無法接受這種背叛。凡事皆有兩面,對英雄主義的宣揚和神話化同時也暴露了戰爭的存在,而戰爭的結果在他們眼中往往只有贏和輸。在萬般壓抑、恐懼和無奈下,幻想破滅了,不同的藝術品與思潮就此誕生。畢加索曾說過:「繪畫並不是為了裝飾住宅而創作的。它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一個武器。」而《格爾尼卡》(Guernica)就揭露了戰爭的真相,給了一貫只展現英雄和勝利一面的宣傳藝術一擊重錘。試問獨裁者希特拉又怎能接受,故此他把印象派、達達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思潮歸納為頹廢藝術(Degenerate Art),禁止藝術的自由。
在戰爭和革命期間,海報是政治宣傳和招兵買馬最好的「藝術品」,由希特拉至毛澤東無一不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也參考了蘇聯的政治宣傳手法,大量海報用色鮮明,以誇張、激昂的口號煽動人心、招募軍人、保護家園及美化共產黨自身為目標,將藝術視作為服務政治的角色。在文盲居多的毛澤東時代,圖畫正是最為直接和最具感染力的辦法,而一向對未來存有美好幻想的人民們又怎會不被這種激動人心的「偽術品」所打動呢?
納粹的宣傳海報
蘇聯的宣傳海報
中國的宣傳海報
當藝術被政治騎劫,淪為宣傳政治的工具時,它就已經徹底失去了獨有的價值。而藝術家也再不是藝術家,只是一個拿著樣板日夜趕工的工廠工人罷了。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